翻开中国地图,在台湾海峡西岸,厦门与汕头之间夹着一块呈猎豹状的土地,这就是千年文明古县——漳浦。
这里,拥有“汴京之旧”的宋城古堡、“东方金字塔”的锦江楼、“东皋书舍”黄道周讲学处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和省保单位16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这里,拥有世界罕见的滨海火山、浪漫多彩的花都胜景、茶香飘逸的茶博石雕、梦幻绮丽的翡翠画廊等5个国家4A级景区和1个3A级景区,风光秀美,景色宜人;这里,历代名人辈出,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忠孝两全”高登,“尚书探花”林士章,“一代完人”黄道周,“一门两帝师”蔡新、蔡世远,“蓝氏三杰”蓝理、蓝廷珍、蓝鼎元等历代先贤,与后起之秀一起群星闪耀于千年文化时空。
立足天然禀赋,奏响“文化强县”奋进曲。多年来,漳浦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中国民间艺术(竹马戏)之乡”……一张张国字号的文化名片,是漳浦深厚文化底蕴的彰显与映照。
一纸风流天下知
“大家快看,这个剪纸竟然会站起来。”初冬的周末,在漳浦旧县衙,漳浦剪纸非遗传承人游金美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公益剪纸课。课堂上,游金美用剪刀魔术般地剪出一只只“站立”的公鸡、一只只“会跳”的蚂蚱,让小朋友们兴奋不已,直呼有趣。
漳浦剪纸源远流长,自唐朝起传承至今,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陈金、黄素、林桃、陈匏来,被合称为闽南“四大神剪”。陈金、黄素借鉴传统刺绣表现手法,创造了“排剪”技法,形成漳浦剪纸构图丰富匀称、线条繁复细腻的写实特色,在中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林桃、陈匏来注重主观想象,开创了漳浦剪纸艺术构图奇巧、古拙抽象的写意风气。
一方剪纸,剪出了代代漳浦人生活的五彩缤纷。1993年,漳浦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称号,2010年漳浦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漳浦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如今剪纸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产业,并作为珍贵的艺术收藏品、高档的装饰艺术品、礼品或旅游纪念品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玩跨界,走混搭是新一代漳浦剪纸艺术家的出彩创举。漳浦剪纸协会会长高少萍在长期的剪纸交流活动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剪唱”,即在剪纸表演过程中融入地方特色芗剧表演唱,给剪纸赋予戏曲的生命;游金美创立了立体剪纸,让平面剪纸立起来,收放自如,便于收藏,同时还将立体剪纸植入幼儿手工教具的制作,在传承的同时开发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剪纸艺人卢淑蓉则是把剪纸元素融入手机壳、手袋、茶具、文化衫……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为漳浦剪纸艺术注入崭新的活力。
剪纸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传授剪纸技艺是挖掘和抢救民间剪纸技艺的最好方式。”高少萍介绍,一直以来,漳浦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剪纸艺术家们到学校、机关、社区、乡村和部队开展义务教学、剪纸展示和开办公益课堂,培养出了一批批剪纸新秀。如今,漳浦县拥有近千人的剪纸作者队伍,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屡屡获奖。
书史长留“漳浦体”
以地域为名闻名书法界的“漳浦体”,让众多书法爱好者为之倾倒。
漳浦书法的鼻祖是黄道周,这位明末著名的大书法家、理学大家,书画兼能,尤以行、草、小楷著称,世称“黄漳浦体”。他的行草,融钟繇与索靖之法,折多于转,欹侧中时以波磔见横势率意而为,冷峻方刚,峭厉遒劲;小楷则师法钟繇,体势古拙,字势茂密,而行间疏空,有刚直之气。黄道周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对漳浦的书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漳浦县博物馆所藏的2件黄道周书法仿作可见,在清至民国期间便有人在模仿黄道周墨迹,比较系统地学习道周书风。
“20世纪90年代,家乡的一批青年作者开始以黄道周书风为基本风貌,并在中国书协主办的一系列大展中开始崭露头角。”漳浦县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建新介绍,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书法热的兴起,漳浦一批青年作者便把目光瞄准黄道周书法,以道周书风为基调创作作品,冲击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取得不俗的成绩。
如今,漳浦当代脉承道周书风者众多。难能可贵的是,漳浦书法艺术家们在吸收黄道周书风的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加以融合和创新,不断壮大黄道周书法艺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共同推动道周书风这条文脉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
正是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代漳浦书法艺术得到不断繁荣发展。2014年,漳浦成功申创“中国书法之乡”,成为我省首个书法之乡。如今在漳浦,面向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已全面铺开,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均开设书法课程。面向社会群体的书法培训班也遍地开花。每一年,该县组织的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各个县区书法作品联展,廉洁文化、诚信文化、创城创卫等主题书法展览更是层出不穷,全县上下爱书法、学书法蔚然成风。
最是书香能致远,笔墨留韵香年华。现在,走进漳浦的山山水水,风景名胜处处可见摩崖石刻、匾额楹联,尤其是清泉岩上的狂草石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至今还谜一般地吸引着人们去猜测揣摩。
一台竹马话传承
“锵锵锵……”在漳浦县绥安镇霞潭村,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带着竹马戏传统曲目《唐二别妻》精彩亮相。舞台上,独特的戏服、情感充沛的表演、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
竹马戏源于唐宋竹马灯舞蹈,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戏曲活化石”,也是濒危剧种。2008年漳浦县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马戏)之乡,2017年竹马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古老的竹马戏也成为海峡两岸互动的重要文化纽带和对外艺术交流的活动之一。
竹马戏省级传承人林艳环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为了抢救濒危剧种竹马戏,她和团队几乎找遍了老艺人,根据他们的口述和示范,把道白、唱腔、旋律等一一记录下来,并对《唐二别妻》《昭君和番》等剧目作抢救性重塑排演。现在,漳浦已把竹马戏作为重点保护戏种之一,由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传承推广。为了做好竹马戏的非遗传承,还在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设立25个传习所,以开课、展演等方式传授竹马戏技艺。
芗音唱响“非遗”,古调焕发新生。芗剧是漳浦的两大戏种之一,旋律优美,具有浑厚的艺术表现力,漳浦芗剧的代表作品有《保婴记》《煎石记》《黄道周》《芝麻官系列》等60多个传统和现代剧目。今年精心创排的新时代廉洁文化题材芗剧《一代相国蔡新》,圆满完成在福州、厦门、漳州、漳浦等地展演,获得“福建省第28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一等奖”“第36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等荣誉,更是打响漳浦“两帝师”廉洁文化品牌。
在新媒体时代,漳浦芗剧也同样焕发了新活力,民间艺术团体“丰归文化芗剧团”一年时间创作300余个表演短视频,国内抖音号粉丝达到近百万人,开设3个海内外媒体平台账号,粉丝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在闽南芗剧界,“杨跃宗芗剧团”也十分“火爆”,他们每到一处总会吸引四面八方的年轻戏迷蜂拥而至,每年演出均达到350场以上,收割了一拨又一拨粉丝。
“我们将深入挖掘漳浦县的‘两帝师’廉洁文化、‘红三团’红色文化、‘蓝氏三杰’涉台文化和黄道周文化资源,提升漳浦的文化品牌品质。”漳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文利表示,下阶段,漳浦县将以“四张名片”为总抓手,推动漳浦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漳浦,这一座滨海风光、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交相辉映的魅力城市,必将在善良、勤劳的漳浦人民的共同书写下,以富有文化气息的生态宜居滨海新城形象在海西大地上熠熠生辉……(林惠卿 刘秀芬 蔡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