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台湾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在台湾和香港都很受欢迎,看起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票房奇迹又将重演了,后者掀起的观影热潮我们还历历在目,为什么台湾电影这么喜欢拍青春片?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卖座类型,比如美国是科幻片,法国是喜剧片,韩国是犯罪片,中国大陆过去是古装史诗片,眼下是喜剧片,但奇幻片有取而代之的势头,说到台湾在新世纪以来最卖座的电影类型,那就是青春片了。
正好青春片也是中国大陆最近几年在市场上表现很好的一种影片类型,有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张一白的《匆匆那年》,还有《同桌的你》《左耳》《我的青春期》《1980 年代的爱情》之类,若我们加以比较的话,就发现大陆青春片和台湾青春片存在非常大的区别。
这当然并不意外,即使是同一种类型,当它培植于不同土壤中时,结出的果实自然殊异。
大家对台湾青春片的风格早有非常准确的概括,那就是「小清新」和「小确幸」。看台湾青春片就好像是沐浴在暖洋洋的亚热带阳光之下,吹着海风,骑着电单车兜风,很轻松,很舒服,流泪是因为沙子被吹到眼里。有一个台湾作家说,导致青年人这种状态的原因是 2000 后台湾经济增长停滞,年轻人开始慢慢追求内心的小情小调,力求把握住日常生活中可以确信得到的小满足和小幸福,另一层原因是大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宁,人们对更大、更长远的幸福是悲观的。
台湾青春片并非一生来就是追求小清新和小确幸,倒退二十、三十年,也曾经有过《风柜来的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些讲「残酷青春」的严肃影片,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反观大陆的青春片,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非常雷同的模式。首当其冲的主题是怀旧,大陆青春片非常喜欢用过去的某个时代与当下形成对比,再感慨一番物是人非。出轨、堕胎、车祸、三角恋、校园暴力这些元素总能摊上一些,比起台湾青春片来,大陆青春片真的「残酷」许多。
时代变迁成为中国大陆青春片的一个主题,也许要归结为这个国家在过去三十年经历的巨大变化,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让人的灵魂和价值观都无时无刻不处在冲击和颠覆中。于是爱情和理想就都成了易碎品,注定要在拜金和消费主义面前粉身碎骨。
不过电影不等于真实的生活,如果认为所有台湾年轻人都像青春片里那样喝喝咖啡,谈着毫无负担的恋爱,那就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比过去更加关注政治、社会、民生、环保,并且敢于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理念,以求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