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过严浩导演的作品《浮城大亨》,对水上人家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与好奇。总是期待着能够躺在咯吱咯吱的木板渔船上,日出而作,临海而息,像疍家人一样生活几日。也正是因着这样的情愫,听说三亚的行程有疍家人的海上鱼排晚餐时,几乎要抑制不住内心的雀跃欢腾起来。
疍家人也称疍民。名字有一个形象的来源,据说因长年累月浮于海上,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故得名为疍民。一直以来,分不清疍民与普通民众的区别,总是带着现代文明的梳理与神秘。后翻阅了一些资料才知,所谓疍民是对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虽有地域性的差别,因都是以海为生,以船为屋,其生活习性与风俗大致是相通的。三亚疍民世居三亚,无统一的语言,主要聚居在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我们此行拜访的,便是三亚海棠湾附近的疍家人。
短短的几个小时,只能用“凉风徐徐,椰影婆娑,白鸥翩然,美食饕餮”来描绘。从天青到暮光,摸着滚圆的肚皮,无法言语的满足。
【找寻的路】
自槟榔谷出来后,驱车经过市集,忙着打量三亚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倒是忘了记路,也不知道有何标志性的建筑。待车子在一阡陌小巷停下时,已是完全的丧失了方向,只记得有浓烈的腥臭味席卷而来。
大车是没有办法进入的,需要依靠11路继续前行约十余分钟达到岸边。沿途,在当地居民自建的农家别墅中穿行,遇见玩耍的孩子。面对镜头的羞涩。
【藤桥】
从居民区穿出,经一个公路的桥洞和一段碎石小路后,到达水边。远远的看见笔直的大桥跨河而过。经询问后知,此地叫做“藤桥”,眼前的便是藤桥河,算是唯一可以给大家提供的参照物。百度了一下:藤桥镇位于三亚市东北面,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镇,距离三亚市区40公里,可在三亚汽车东站公交车,约1小时路程,5-8元。
岸边有青翠的木瓜树,硕果累累,可惜尚未成熟。动了偷摘一个的凡心,也还不到时机,只好悻悻的作罢。倒是越过枝叶间望去,疍家鱼排显得越发清丽。
疍家人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竹瓦板壁,陈设较为简单,但是都很卫生清洁。
【海鲜大餐】
这样的鱼排,算是经改良过的食府。但是依旧保留疍家传统的生活方式与食味。大圆木桌放在四面通透的平板船上,老板娘和她的几个女儿在角落里忙着给我们这群食客准备美食。各式新鲜的蔬菜已经摘好洗净,鱼块也去血斩块,只待下锅。
桌上放好了调料的小菜。吃海鲜,姜蒜酱醋,必不可少,还有鲜红的辣椒满足我等无辣不欢之徒。老板娘自己腌制的萝卜非常爽口,酸甜适中,豪爽的来了一盘又一盘。
这是主菜,新鲜的鱼块下到热水中,立马香气四溢,眼前还是清寡的开水,随着鲜味滚成了乳白的浓汤。好菜,就一盘接一盘的上来了。
大名鼎鼎的藤桥排骨,需要重点推荐。到三亚,到海棠湾的童鞋们一定要到藤桥吃这道秘制的排骨。香糯可口,润而不腻,喷香入骨,连吃几大块依旧大喊过瘾。直后悔怎么下船时呼啦呼啦随着人流走了,没有打包带回酒店继续腐败。
香酥海虾,很不错的口感。
这个,应该是广东这边叫的肉蟹。捞上来洗刷两下直接清蒸,绝对的原生态原汁味。
蒜蓉扇贝。这个不多讲,爱海鲜的孩纸们,都爱。
最后的最后,忙着抢菜开吃。没有再一一照相了。来张大满贯。配上清淡的椰汁,这才是我心中真正原生态的三亚。
【椰子洲岛】
待菜上齐后,船家的人纷纷退到栏杆的外侧,与我们挥手微笑。才是猛地反应过来,终于要出海了,开启真正的海上鱼排大餐。
船背离藤桥的方向驶去,约摸百余米的距离,便是掩映在两侧的椰影之间。正式的进入椰子洲岛。椰子洲岛不是一座岛屿的名称,由17个岛屿自然形成,因岛屿上全部种满椰树而得名。椰子洲岛是三亚海棠湾镇藤桥东西两河的入海口,具有独特的水系生态,是目前海南保留最原始的自然景观岛屿之一。
迎着风,慢慢的向入海口驶去。身边不时有晚归的渔船擦过,不知辛苦一日的渔民,是否满载而归。
目前,上岛的交通工具只有船只。坐在鱼排之上,绵长的椰林如画卷般在港湾里铺开,远远望去,岛是独立的,立于水中央,岛上寂寂沉睡的大片椰林郁郁葱葱,就像在海边的翡翠,四周被平静的河流包围着,让人很难相信一公里外就是汹涌澎湃的大海。
暮色微降,夕阳的余晖从云稍洒脱出来。光与影最美的时刻,终于到来。
【入海口】
水渐走渐清,由碧绿到深蓝,待看到蜿蜒的沙带,离入海口越来越近了。我们的鱼排也就随处停靠下来。踏上沙滩,沙是原始的,细软而洁白。沙滩很长,细柔细柔的,湛蓝清澈的海水和着远处青黛色的山峦,如画卷一般静谧安好。
洁白如银、狭长如练的沙滩将碧蓝透亮的港湾一分为二,一边是静若处子的河港,一边是波涛澎湃的海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绕到沙滩的末端,就是入海口了,远远望去,不知哪里是天边,哪里是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