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约车该堵还是该疏? ——聚焦“互联网+”时代出租车改革
8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表示已向滴滴快的发放互联网专车平台的牌照。图为上海市内的一处滴滴快的出租车候车点(8日摄)。
一面是传统的“招手叫车”,一面是新兴的“网络约车”。收获服务好、价格低等赞誉的同时,网络约车也因为没资质、权责不清、缺乏监管的“野蛮生长”而遭遇多方质疑。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让传统行业和新兴业态融合发展?10日,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专车”等新业态有望纳入出租车管理范畴。
新生业态堵还是疏
长期以来,网络约车处于“灰色”地带。是取缔还是“漂白”,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租车行业管制的基础已被完全颠覆。”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说。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教授黄少卿研究发现,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打车软件APP累计账户规模达到了1.7亿个。
用户数量的增长和用户习惯的改变,倒逼着中国交通业界重思出租车业的改革。在交通运输部下发这两个征求意见稿之前的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率先表示已向滴滴快的发放互联网专车平台的牌照,对约租车行业发展实施准入管理。
此次改革原则是“鼓励创新”,将新业态纳入出租车管理范畴,构建新老业态共存的多样化服务体系。
“鼓励专车发展是方向,但是专车必须接入行业城市的出租车管理平台。企业要逐步接受政府的规则,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通道。”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虞明远说。
新老衔接如何发展
面对网络约车的“攻势”,“专车合法化”能否带来新老业态的共存共荣?
按照意见稿,改革将针对新老业态实行差异化管理:巡游出租汽车既可在道路上巡游揽客,在站点候客,也可通过电信、互联网等开展预约运营服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只能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使用符合规定的车辆开展预约运营服务。
“出租车司机与专车司机的矛盾,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红昌认为,让出租车司机拥有成为“专车”司机的选择权,并逐步取消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打破垄断经营。
而对于司机抱怨的“份子钱”,意见稿也提出鼓励出租车企业、协会和司机、工会平等协商,并实行动态调整。对此,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建议,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份子钱”转成分成制,司机享受抽成,调动巡游出租车的积极性,实现新老业态的长期共赢。
冷静看待加强规范
“互联网+出租车”属新生事物,并不完美,且行业管理规范还不健全,如何规范管理,尽量避免管理漏洞和负面影响,是此次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意见稿中,监管部门提出要规范新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发展。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依法实施许可管理,市场运力规模调整主要通过设置不同的车辆准入条件实现。
柳青表示,对“专车”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平台认证,政府拿平台问责,关键是要研究出台一套合适的平台资质认证,确保平台具备相应的运营和信息安全能力。
“专车”享受补贴,“轻装上阵”也是传统出租车“羡慕嫉妒”的地方。
杭州市出租车行业协会秘书长许增期表示,改革政策要以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出发点。“专车”的运营必须在制度的框架下,“烧钱”补贴有待规范。
交通运输部法制司副司长魏东表示,为保障乘客合法权益,网络约车经营者还应为乘客购买保险,并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和乘客投诉处理制度。(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