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密密麻麻的老旧居民区中,隐藏着一座开漳祖庙——“威惠庙”,建于明成化年间。纵然其香火绵延海内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座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宫庙已不复当年,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近期,随着云霄县江辉路威惠庙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启动,这座古庙宇又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云霄威惠庙内殿
云霄威惠庙外观
明朝成化年间重建
历经风雨香火绵延
伴着冬日里的午后暖阳,在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的带领下,记者穿过已经完成拆迁工作的建设工地,黄沙漫漫间,见到了略带神秘的云霄威惠庙。汤馆长介绍,威惠庙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曾毁于元代,现存的威惠庙为明成化年间里人吴永绥重建,弘治辛亥(1491年)男道初重修,崇祯辛未(1631年)裔孙仰说再修,而后又经历了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和光绪二年(1876年)的再修。如此恢弘的古庙宇能够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步入殿内,眼前的建筑格局令人惊叹。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前后殿均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石木结构。庙成二进一殿,系抬梁式歇山顶木石结构,中留天井,两侧廊道设配殿。庙以圣王陈元光为主神,神殿正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左祀归德将军陈政,右祀“巾帼英雄”魏妈,神殿的左侧配祀福德正神,右侧配祀伽蓝公、红枣公;神殿的前方祀奉辅顺将军、平安君、辅胜卫国公。
“威惠祖庙从落成以来,不管在何种历史条件下,香火从来没有断过,百姓们感恩于开漳圣王的功业,每逢圣王祭日总会有部分信众进香朝拜,这座古庙就随着这古老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只要庙在,香火就不灭。”正在殿内打扫的庙公陈老伯感慨道。
祀奉陈元光家族
千秋功业古庙载
“开漳史迹是由陈元光墓、陈政墓、云霄威惠祖庙和松洲书院四处文物组成,其中的威惠祖庙对后人的影响最为深远。”汤馆长一面带着记者观看殿内的神像,一面介绍关于陈元光家族的功绩。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从河南固始带领3600多名将士入闽平乱,垂拱二年(686年)设府置县,陈元光将军首任漳州刺史,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兴痒办学通商惠工,修筑水利指导农耕,87姓先民在漳州定居繁衍,使中原文化与生产技术得以广泛传播。陈元光家族六代开漳治漳长达150年,为维护国家版图的统一、促进民族的融合和漳州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立下了卓著功勋,陈元光被累封至“开漳圣王”。
漳州人民为感念陈氏家族的伟绩丰功,立威惠庙馨香祀奉,千秋不替传承至今。宋元以降,开漳将士后裔再次大量移民迁播,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繁衍成为庞大族群。
海峡两岸精神纽带
期待古庙重现光彩
“1300多年前,唐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率领由87姓组成的唐朝府兵及其家属,开发闽粤,建置漳州,并由此繁衍至港、澳、台及东南亚,创造了远播中外的光辉业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漳圣王文化。”汤毓贤告诉记者,开漳圣王文化中的血缘、地缘文化,是漳台之间所有文化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基和核心,其有形遗产祠庙,是迁居到世界各地的漳州先民子孙寻根谒祖的圣殿。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峡两岸拥有开漳圣王庙宇800多座、信众6000多万,其中台湾岛内拥有300余座、信众800多万,是台湾“四大民间信仰”之一,而且是有血缘关系的信仰。近十年来,台湾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已数十次组团莅云霄晋谒威惠祖庙,并频频赠匾献幛。云霄威惠庙的陈圣王神像也曾作为两岸人民的友好使者,赴台巡安交流。每年元宵节期间的圣王出巡日,威惠庙鉴王、走王和巡城等祭祀活动气氛浓烈,吸引大批台胞远道而来。
据威惠庙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负责人介绍,为弘扬开漳文化,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对威惠庙周边进行拆迁改造,并延伸江辉路至威惠庙周边。项目的一个亮点,便是为威惠祖庙建设一个文化广场,不仅方便百姓参观,也有利于海峡两岸大型祭祀活动的进行,让这座古庙重现光彩。
☉记者 方一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