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月11日讯(闽南网记者 李昌乾)水仙花是中国著名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福建省省花,漳州市市花,与八宝印泥、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承载着漳州市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情怀,是漳州的闪亮名片。如何破解水仙花产业仍存在以下“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做大做强水仙花产业。今年“两会”期间,政协第十三届漳州市委员,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陆銮眉积极建言献策,带来《关于进一步推进漳州水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指出,2017年以来,漳州市政协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水仙花产业保护与发展”专题调研,并向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意见建议,重振漳州水仙花产业已被列入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并力争通过一系列的“水仙花+”举措,做大做强水仙花产业,为水仙产业的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当前水仙花产业仍存在以下“卡脖子”问题,主要包括了:一是水仙产业模式落后,标准化体系仍不完善,长期连作、分球繁殖、病毒侵染等引起水仙品质下降;二是品种极度匮乏,培育新品种困难:生产上栽培的中国水仙,主要为‘金盏银台’和‘玉玲珑’,及少量的‘金三角’、‘云香’及‘绿状元’等,品种多样性不足;三是水仙花产品及应用形式有待挖掘,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四是水仙花研发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支撑体系有待加强等诸多困境使其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严重影响水仙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来场水仙花产业大改革。
为此,陆銮眉教授建议:建设现代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改革产业现有生产模式。她指出当前,制约漳州水仙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生产方式落后,仍是几十年前传统的生产模式,如大量施用除草剂、田间漫灌、带土包装等方式,与目前正在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圆山水仙花核心保护区是漳州现代农业的样板和示范区,更应该将其打造成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点,建议以漳州圆山水仙花发展有限公司为首的龙头企业大胆先行先试,加快水仙花保护区建设,坚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推行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节水灌溉、覆盖抑草席、无土包装等),将绿色发展贯穿于水仙花生产全过程,总结推广模式,加强培训,切实推进水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目前针对漳州市水仙花生产仍以人工播种、收获为主,季节性需要较多劳动力,田间劳作的几乎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花农,传统的田间耕作吸引不了、也留不住年轻人,因此机械化、智能化已成必然趋势。建议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发展水仙花产业,着力推进水仙花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发展绿色化、服务社会化,推动水仙花产业大变革,自主研发或从荷兰引进相关的播种机、收获机等设备,建设水仙花商品处理中心(包括分级包装、催花处理和冷库等硬件设施),为水仙花生产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周年化提供保证。
同时,建设高山保育基地,创新产品应用形式。水仙喜寒怕热,生长期适宜温度为8℃至12℃,近年来的暖冬气温是导致漳州市水仙品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圆山保护区最佳生长宝地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建议尽快建立高山保育基地,在漳州山区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水仙花高山繁育基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采用芽仔上山繁育、商品球在圆山保护区生产示范的模式,打破水仙种三年的做法,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拓展产品应用形式,推广二年生球在盆栽和园林的应用,并大力开拓其他文创产品和销售市场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花农收入,调动花农生产的积极性,继承和发展水仙花产业文化,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另外,成立水仙花研究院,推进水仙花科技创新。水仙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建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成立水仙花研究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漳州市科技部门100万科技专项经费每年要落实到位,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围绕水仙花种质创新、高效繁育、绿色标准化生产、产后处理、检测技术、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应用基础研究,切实推动水仙花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