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2月25日讯(闽南网记者 张韩丰 通讯员 王亚生 梁健)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年终岁首。回顾过去一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为民办实事项目,不断提升漳州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本月,由闽南网主办的“点赞漳州2020十大民生实事”评选活动如期启动。
2017年以来,漳州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党政同责、主官主抓、河长领治,确保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市县乡三级河长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带队巡河,各级河长办公室人员集中办公,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及时下达指令、监督落实。
保护漳州河湖水质环境,事关漳州人民福祉。漳州将继续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深化整治,为营造干净清新的水环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三“铁”治水不言弃
“我们以铁的决心、铁的举措、铁的纪律来治理水环境,终极目标正是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不是简单的单选题,而是必须统筹兼顾的多选题。”漳州市总河长、市委书记邵玉龙说。
2018年上半年,芗城区上下联动,部门联治,“多点开花”。不到4个月时间,全区3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清栏关闭任务全部完成,关闭养殖面积达20.85万平方米,减存栏4.17万头,提前1个月实现生猪养殖业全面退出。
“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各部门不仅要‘抱团作战’,还要找到有效抓手,才能下好综合治水‘一盘棋’。”漳州市水利局局长、河长办主任吴敏说,芗城区快速推进正是抓住了这两个关键环节。
有体系,更要有抓手。漳州市河长办把源头管控与末端治理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关口前移,开展水环境污染源问题排查与整治专项行动;另一方面强化重点整治,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牛蛙养殖污染整治、黑臭水体整治、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
经过系统深入的治理,漳州水质环境有了喜人变化。芗城区鳌门溪、大水溪、农友溪等,芳草萋萋,鱼儿游动,碧水在蓝天掩映下显得格外灵动。
同护共享漳州水
要管护好碧水清流,除了部门联治,还必须强化司法协同与全民共治。
如何强化司法协同?漳州市通过检察联查、法院联审、执法联动、公安联打,全面建立起市、县两级河长制司法联动机制,实现与公、检、法、司四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强大执法合力。
实践中,漳州市亮点频出。在福建省首创市人民法院河长制生态环境审判巡回法庭,通过在市河长办驻点的形式,实现涉水生态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在全省首推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参与巡河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巡河工作机制、巡河考核机制三大工作机制,让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与社区水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河长制与公、检、法、司四部门联动全覆盖;在全省首创生态环境审判技术调查官制度,聘任水土保持等10多个技术领域的专家作为调查官,参与生态环境案件诉讼过程。
在全民共治方面,漳州市成效显著。目前,当地已构建“市、县、乡三级河(湖)长+河道专管员+河道义务监督员”五级工作网络体系,全面实行了双总河长制,全市716名河长、1104名工作人员以及1192名河道专管员全部上岗履职,实现了对区域河流监管治理的无缝覆盖。
漳州市全面启用了河长制智慧信息管理平台,河道专管员巡河只需打开手机App,即可实时上传图片数据,在线查看进度、接收指令、反馈情况,确保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除了App外,漳州市河长制智慧信息管理平台还包含了指挥中心、微信公众号等内容,群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手拍”功能,将河道脏乱差情况上传至平台进行投诉,实现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共治。
在漳州,还有一大批“校园河长”“小河长”“民间社团河长”、义务监督员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河流管护。 2019年5月底,“百镇千村民间护河队”全部组建完成,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护河队伍全覆盖,近2000支队伍积极组织开展特色护河活动,掀起全民护水热潮。
更绿色的生态环境,更多元的发展模式,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在漳州,人人都是“管盆护水”参与者、建设者、共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