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喜爱而执着 为传承谋发展
11月底,厦门举行一场全国美展获奖漆画家作品联展,在以男性为主的漆画名家群里,一位来自漳州的80后女漆画家张玉惠尤为抢眼,她连续多年在全国获奖,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更是夺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漆画唯一金奖,引发广泛关注。
张玉惠获“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织情叙意》
张玉惠在创作漆画小稿
1984年出生的张玉惠是龙文区人,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她,学习成绩一向优异,在父母看来,以她平时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而她却选择了艺术,“父母比较传统,觉得能上大学,谋个职业就好,因为我的坚持和喜爱,最后父母还是遵从了我的意愿”。
2004年,张玉惠高中毕业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一个闽南的女子,张玉惠的家乡情结比较重,她不想远行,2010年,她考入厦门大学攻读漆画专业研究生,师承陈金华教授。
“艺术是相通的,对于漆画的痴迷从它特殊的材质开始,很多人不了解漆画,以为漆画是用油漆作画,其实这些都是误区,漆画是用大漆创作,天然的大漆是从植物上流下来的液体,大漆是一种高档的材质,它展现出来的那种高贵、富丽让人着迷。”外表看起来谦逊、斯文,还有一丝腼腆,可一说起钟爱的漆画来,张玉惠侃侃而谈。
“很多人觉得画画好像很文艺,画面很美好,而漆画的画风可不是这样,”张玉惠带记者走进她上课创作的画室,40平方米的教室摆放着八九个漆画板,“我们创作空间往往比较拥挤,环境简陋,有时候人多,就只能在教室外的走廊创作。”张玉惠告诉记者,在漆画圈子里,学习并坚持下来的男生居多,女生能坚持下来的较少。她说:“画漆画可是体力活,一块漆画板足足有七八十斤,成品装箱后有七八十公斤重。”漆画创作的艰辛,抵挡不了张玉惠对漆画的热爱。
“很多画种是在做加法,颜色一层层地往上加,而漆画做减法,要一层层地打磨掉,再上色,再打磨,反反复复,直至达到画面呈现出令人满意的颜色,一幅画面上的色彩往往是暗藏着几十种颜色层次。因为大漆的特性,等漆干透之后,作品呈现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的满意,但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读研期间,张玉惠成绩很优异,三年的学习足以让她毕业,可是张玉惠却舍不得离开校园。当时学校还没有漆画专业博士点,张玉惠向学校提出申请,延长两年时间,继续深造漆画。
“要用漆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就需要对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让它服务于你。”张玉惠平时创作很多漆画小稿,以更了解漆画特性,同时外出采风也是漆画创作所必需的。2013年暑假,张玉惠来到惠安采风,惠安女形象让她特别有感觉,“惠安女形象很好地体现中国女性勤劳质朴的形象”,她决定以惠安女织网劳作的场景作为研究生毕业作品的创作题材。为此,张玉惠每天8点之前到画室,常常要到下半夜才回宿舍休息,对画面的反复推敲,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张玉惠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4年,张玉惠创作的《织情叙意》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暨“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位80后的女漆画家名声大噪。
2012年《春暖》、2013年《焦点》、2014年《织情叙意》、2015年《佳期》、2015年《纹心雕龙》、2016年《心曲》、2016年《那时花开》、2017年《海路》……6年来,张玉惠的漆画作品在全国性漆画大赛中连年均有收获,前不久又获得第八届福建省百花文艺奖荣誉奖。
“漆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画种之一,它自身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在这一优势基础上,不断发展将它推向世界。”张玉惠说,她对漆画艺术的喜爱不仅仅是这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这种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执着。
记者邓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