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人知的是,滇缅公路是名符其实的抗战“生命线”,成为连接中国同外部的唯一通道,可它更多是停留在“走进来”。不为人知的是,古代漳州下南洋所走的“海上丝绸之路”,在1940年至1942年期间再次被赋予历史使命,被打通成一条华侨往返南洋的“曲线通道”。
郑太奇的笺函
9月7日,龙海市档案局举办“历史的见证——龙海抗日战争档案史料展”,首次展出《澄码石角东海外华侨公会》档案卷宗,为这一航线提供了佐证。
今年年初,旅居新加坡、热衷于华侨文化研究的杨强先生到龙海市档案馆翻阅资料,对澄(海澄县)码(石码镇)石(石美镇)角(角美镇)东(东美镇)海外华侨公会(以下简称公会)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从公会十数卷档案资料中,他发现该会常务理事郑太奇手书多则有关建立“漳鼓航线”的资料。经过研究考证,杨强先生和他的好友施必祥先生撰写《抗战时期闽省华侨进出国通道揭秘》一文,让这段过往再次浮出水面——
1938年5月12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厦门,6月间占领浯屿岛,封锁厦门海面。至此,闽西南华侨、侨属出入家乡、南洋之间的通道完全被阻断。1939年初,侵略厦门岛的日军(以下简称“侵厦日军”)为解决厦门岛物资日益匮乏等问题,不得不开放海域,让第三国籍民(中、日两国以外的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申请牌照,自备船只或帆船,插上第三国国旗,与国民政府统治区进行商贸活动。华侨可以借用鼓浪屿外轮出入。不过,为了防范日军侵入漳泉,稽查敌特以及防止走私与侵厦日军作经济战,国民军驻守沿海一线,对出入国船只严密检查。因此,华侨出入国还是受阻。
鉴于华侨出入的难题,几经周折,公会职员呈请福建省政府、驻闽绥靖公署批准,建立一条专载华侨进出龙溪、海澄、鼓浪屿的航道。1940年1月1日,公会建立的“漳鼓航道”正式开通。先由鼓浪屿第三国际雇用的海龙电船,行驶至海沧、石美,每日往返一次。1月28日,郑太奇动手拟定一则“全衔启事”,花了十元指定在报社刊登一周,告知公众已经为他们打通了从鼓浪屿出发,经香港放洋南下的通道。该启事表明航道和办理手续情形:“由鼓浪屿和丰等轮船公司及客栈业公所协同组织利侨船务公司,公派海龙电船川驶至鼓屿至石美,专载华侨及华侨报信进出口,兼运其他人货。并经利侨船务公司造具航行时间表(每日潮水往返一次)、启航日期(本十二月八日起),本会呈奉陆军75师师部核准备案,并发给海龙电船通行证,本会为利侨胞办理进出口一切手续及招待保护等……特在石美街分设办事处、漳城增设通讯处……”
“各县侨友,对于该电船出国情形,及应办手续,多未明了,或疑虑不敢前来。或至石美以手续未备,感觉困难。”于是,1940年4月1日,公会将“应备手续,及乘搭该电船情形”详列出来,发布《侨友出国应办手续通知书》。在通知书里,关于申请的限制(处于兵役届龄的)、归侨侨生与新客的区别、申请的费用(省证六角、印花税一元)、海龙电船的搭乘时间(隔天一趟)船资、能带多重的行李(每人二十公斤为度)、出国能带多少钱(每人以五百元为限),甚至侨友们告别亲人从家乡启程的大致时间都详细说明。让侨友放心的还有:“本会石美办事处附设侨友旅社,专供侨友进出国,并代设法搭船雇挑行李等事宜,取费极廉,只求便利侨友,不在牟利。”
此外,该公会还将1940年1至4月的漳鼓航线华侨进出国统计数字,分别致笺函当时的《闽南日报》《泉州日报》《闽西日报》等报社总编辑。据资料统计1940年间,经由“漳鼓航道”出入国的人数达3112人,其中出国1364人,归国1748人,其中龙溪籍归国华侨347人,出国156人;海澄县归国华侨87人,出国17人。1942年日军攻占东南亚,这条专载华侨进出漳州、鼓浪屿的海上交通被切断。
☉记者罗培新
通讯员黄细环苏春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