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家底,划清红线,建立统一规范的权责清单制度
虽然漳州市公布涉企权力清单才5个多月,但已经让企业界人士感受到了变化。“涉企权力公开以后,减少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企业明白了政府哪些事该管、哪些事能办。让我们少跑了不少腿,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实实在在地帮企业发展。”正在办理相关落地手续的业主张先生如是说。
从2014年9月份开始,市委编办按照“应报尽报”原则,严格对照法律法规及“三定”规定,分清权、减权、制权、晒权四个阶段,全面开展行政权力清单清理,经过部门报送、审核清理、合法性审查、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咨询等环节,共取消654项,下放207项,整合1743项,调整规范432项,保留市级行政权力3072项,实际减少856项,做到了“法无授权不可为”。
有权必有责,权责须对等。在建立市、县权力清单制度的同时,市委编办采取条对条、点对点的审核方式,对保留的3072项市级行政权力进行逐一编制责任清单、逐条把关审核,给权力套上“紧箍咒”,共编制责任事项5178条,划清市、县、部门边界120条,并以清单形式将权力和责任全部“晒出”,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部门职责,落实责任主体,把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做到了“法定职责必须为”。
能快则快,能优则优,审批时限缩短近半程
办事零障碍,服务送到家。漳州积极延伸服务触角,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将市、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作为市、县政府派出机构;在市属四个开发区统一设立行政服务中心,赋予职责,配强力量。同时,积极推进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代办点建设,实现市、县、乡、村的四级行政服务网络全覆盖。地处闽南山区的南靖县书洋镇茶农切实感受到实施服务的便利。“以前办个农业机械驾驶证要来来回回跑县城好几趟,十分折腾,现在只要在便民中心一点,半个时辰就可办妥。”村民李太行高兴地说。
突出更“快”,强调更“简”。漳州市以“大干六个月,奋力冲刺全年任务目标”为契机,以长泰县作为行政审批标准化替代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县为着力点,制定出台《漳州市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业务事项编码规则》,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材料、审批流程、审批事权进行统一的全程编码化管理,编制覆盖所有窗口、业务、环节的1064项标准和864幅流程图,进驻市行政中心审批时限由3210个工作日缩短至1765个工作日,精减45%,当日办结率再次提升17.2%。
同时,不断创新审批服务方式,推广“模拟审批”、“五证一章”联办、“一照一码”等便民服务模式,审批时限由18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进一步方便群众、业主办事。市区北庙新村、团结新村、市公路局机械修配厂三个片区改造安置房项目,实行模拟审批服务,以审批“零等待”促进了项目动工建设,促进了规划指标严格执行。对此,项目的经办人坦言:这三个片区总投资15亿多元,按提前半年开工计算,仅项目财务成本就可节约4000万元以上。
完善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权力的笼子应该是透明的笼子,在亮出权责清单的同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才能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避免改革一阵风。”市委编办主任欧阳晓红告诉记者。
在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始终把监管寓于服务中,还制定出台《漳州市行政审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从审批事项调整管理、中介机构行为规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规范,防止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切实加强后续监管,进一步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市委编办审改科谢科长说,目前,我市县、乡三级实施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统一纳入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库管理,未纳入目录库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得实施。目录清单统一在政府网站、编办网站、行政服务中心网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软”环境一好,“硬”发展则快。一系列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的推进,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激发了发展动力。“大干六个月”以来,面对经济形势下行压力,我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的较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GDP达1664亿元,增长10.7%,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台商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65%,开工率达100%,推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分类、清理、配套三管齐下 漳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长期以来,我市事业单位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以及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等问题。为推动公益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漳州市委编办按照科学分类、清理规范、配套推进“三步走”的思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科学划分类别。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要求,市委编办在认真梳理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对照全省分类指导目录,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统一分类标准,科学划分了事业单位类别。除省委编办明确暂缓的46个单位外,其余472家事业单位分类意见已全部批复,其中,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6个,划分为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326个,划分为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92个,划分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45个。事业单位的科学分类,实现了对各类事业单位的准确定位和规范管理。
制定配套政策。为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市事改办牵头市委编办、市财政局、人社局按职责分工,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等八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法人治理、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财政保障、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改革的意见,初步构建了我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框架体系,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抓好清理规范。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市委编办始终坚持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作为改革的主要抓手,贯穿改革始终。分类前,市委编办对市属500多家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职责任务和人员情况重新进行登记核实,并在分类前后,采取“撤、并、转”等方式,大力清理职能消亡、弱化、萎缩和重复设置事业单位,收回市直事业单位空余编制800多名,为下阶段的改革起好步、开好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下一步,要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要求,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以市财政局担保中心转企改制为试点,稳步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相适应的,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
漳州改革事业单位登记制度 取消年检 实行年度报告公示
“以前,需要备好财务资料,到会计师事务所交纳验资费,再到编办办理变更登记、年检,现在仅需向主管单位出具开办资金确认证明,就可以到编办办理相关变更登记,不仅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为我们减轻了经济负担。”近日,市园林服务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今年来,市委编办简化办事程序,改进管理方式,创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大力推进年度报告公示和开办资金确认制度,专门抽调相关业务骨干,深入各事业单位做好事业单位年检和开办资金验资制度的取消工作,制定具体时间表,按顺序、分批次,加强操作帮扶、指导和审核、监督,建立年度报告公示,还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事业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对长期不开展业务或职能弱化的事业单位采取撤并、整合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发展运行环境。
至2015年4月底,市直事业单位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全年新办理事业单位设立18家、变更登记78家、取消9家,市直事业单位年度报告503家,并对审核通过的事业法人单位,一律换发有效期为五年的年度报告证书,合格率、公示率均为100%。
严、控、调、管四措并举 漳州打好控编减编“组合拳”
记者昨日从漳州市委编办获悉,市委、市政府出台漳州市控编减编工作实施意见。其中提出,2015年底前,全市各级党政群众机关编制按5%比例精简,对机构改革整合的单位精简比例达到10%以上;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编制按5%-10%的比例精简;机关工勤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实行人退编收;严格控制新设立行政事业机构,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确保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数“只减不增”。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和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精神,主动适应机构编制总量控制的“新常态”,打出控编减编的“组合拳”,确保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不突破中央、省核定的编制总额,事业编制控制在2012年底核定总量内,连续三年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严管总量,守好底线。坚持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和“一支笔”审批制度,建立年度用编计划管理和科级领导职数审核等制度,严格把住机构编制事项,明确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期间,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另有规定外,不新增机构、不提高机构规格、不新增编制,个别单位确须增加的,实行“撤一建一”,编制从精简或调剂出来的编制中调剂。
深化改革,盘活存量。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调整优化部门设置,整合优化部门职能,理顺部门之间关系,减少综合科室、职能交叉科室的设置。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职能取消、下放、转移或弱化的部门,及时整合撤并,收回或核减编制。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市、县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行政职能划归机关后,重新明确定位、整合撤并机构、核定人员编制;对市直编制3名及以下、县(市、区)直编制2名及以下的事业单位给予整合。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完成了市一技校和二技校整合;完成漳龙集团路通公司的转企改制;完成了市直所属5家干部教育培训机构、3家非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学校的脱钩工作。
科学调剂,保障重点。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增减平衡”的办法,及时调整撤并或收回编制,努力挖掘现有编制潜力,去年来,新增市属五个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制200多名,进一步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机构编制需求。同时,不断创新机构编制供给方式,采取“增量控制、基数调剂、总量平衡”办法满足教育卫生发展用编需求;采取“编制管理与指标控制相结合、劳务派遣与财政补助相配套”等措施,推进政府机构由“养人养事”向“养事不养人”转变,收回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机关工勤编制近200多名,财政年节约2700多万元。
建立机制,严格管理。联合市纪委、组织部、人社局等部门加大机构编制违规违纪的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地方机构和人员编制全面核查和实名制管理,开展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混编混岗及“吃空饷”等专项整治,实现了“四清、两对应”目标。制定出台《漳州市机构编制核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联合督查、约束协调、责任追究等机制,严肃查处各类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并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进一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