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古城墙守护着千秋家国梦,一个活佛的故事演绎着忠诚的信仰,美丽的上湖村继续抒写着古典与时尚的梦幻传奇。
图片来源:东南网
冬日的午后,艳阳驱散了连日的阴霾,白云悠悠,湛蓝的天幕如水般纯净,一袭清风,一路欢歌,我们抵达坐落于四都镇国道324线旁的上湖村,凝望,感悟,品鉴,心如碧波微漾,泛起阵阵涟漪。
图片来源:东南网
城墙沉淀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村庄的沧海桑田,上湖村三面环海,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为了抵御土匪海盗的入侵,村民们在村边修筑起了一座周长将近6000米、高逾7米的城墙。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沧桑,目前,古城墙遗留下来的只剩原来的三分之一,为了抢救这一珍贵历史遗存,上湖村村民自筹资金两百多万元,已完成修缮古城墙十分之一的工程。
矗立在村口的“明朝古城遗址”广告牌赫然醒目,沿着环城路漫步,一路可见古城墙底层仍以旧修旧,尽量保持历史的原貌,上层的城垛才是用红砖砌成的。抚摸着苍凉蜡黄的巨石,悠远苍茫的历史味弥漫心空,遥想当年,全村只有两三百个人,这些石头都是用船从海外一块一块运过来的,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工程啊。在当时那么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勤劳的先民是靠什么力量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呢?我想应该是一种精神和信念吧,他们要守护的是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啊,这种精神和信念可以迸发出超越自然的力量。仰望依附墙根长须飘扬绿意葱茏的古榕,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登上古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极目远眺,海天一色,近观水田漠漠,一群白鹭在田埂间闲庭信步,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生机盎然。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蜿蜒而过,一排排敞亮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盏盏洁白的路灯给古村带来了光明温暖,我不敢停下脚步,继续寻幽访古之旅。
古村原有四个城门,南北西三个城门还保持着那份沧桑古朴,而东门最为显赫,门匾上的“宾阳门”三字端丽遒劲,相传为明嘉靖皇帝所题,因此路过的文官要下轿,武将要下马,朝拜一下方可经过,而从古至今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要从此经过。古朴的城门仿佛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古村的悲欢离合和兴衰荣辱,上湖村自古就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之地。明嘉靖进士胡文和明万历进士胡士鳌为诏安建县后的第一对父子进士,诏安流传一句古话“无胡(湖)不开诏”,意思就是没有胡文、胡士鳌父子就不会有诏安,诏安人将胡文父子视为诏安的开基始祖,矗立在县前街的父子进士牌坊就昭示着上湖村的辉煌荣耀。
最神奇的是上湖村世世代代都在流传着活佛的故事,相传,上湖“活佛”俗名胡糕果,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户贫苦农民家中,胡糕果28岁时,下池潭沐浴,即行“开悟”,不再食腥荤。翌年二月初一,胡糕果进寺坐禅,盘坐在覆鼎(煮饭用的大铁锅)之上。胡糕果清晨上山到活泉前取水,而后用松树的枝叶煮水喝,除了喝松针水,胡糕果不食五谷,不离座,不卧眠。平日里,上湖村中有老人或小孩生病,“活佛”只要摸摸他的头,病就能好。胡糕果成佛后,日为乡民消灾解厄,夜修真经著书立说,如此“面壁”十年,于光绪三年(1877年)农历八月十五圆寂。胡糕果成为活佛的10年中,著有《尊提奉上真经》和《西天明道真经》等8万多字及药签120首。胡糕果之所以被称为“活佛”不仅仅因为凡人成佛,更有一奇是胡糕果圆寂后不曾使用人工防腐措施,却能自然地在空气中长期保存不腐。“活佛”遗体栩栩如生,披上僧装,盘坐在覆鼎上,被尊为“尊提佛祖”长期供奉于“天悬居中寺”。让人深感遗憾的是肉身活佛于“文革”浩劫中毁于一旦。不过活佛悬壶济世的精神不灭,活佛精神已经演化为人们心中忠诚的信仰,如今供奉活佛的天悬居中寺香火鼎盛,声名远播,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跨过古城门,穿行在悠远宁静的村道,飞檐斗拱的古祠,苍黑的瓦楞,坚固的土墙,苍翠的古榕,我仿佛穿越了历史隧道。关帝庙前的篮球场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崭新的戏台年年还在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原先肮脏的大池塘面貌焕然一新,四周砌起了大理石栏杆,垂柳依依,碧波荡漾,鸟儿深情地呢喃。三湖小学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标准的塑胶跑道鲜艳夺目,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悦耳动听。幸福园的老人们在绿树浓荫下闲聊,沧桑的笑脸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仿佛朵朵怒放的秋菊。
夕阳渐渐隐入苍茫的群山,在淡远暮色拥抱下的上湖村显得如此静谧而美丽,配上亮景工程的古城墙流光溢彩,“上湖村明朝古城遗址”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与星光交相辉映,勤劳的人们的宜居梦正如夜空中的星光一样璀璨绽放,正是无数美丽乡村的宜居梦才汇聚成了伟大的千秋家国梦。(沈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