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之中,又一次经过古城下的那一池潭水,依旧是碧绿碧绿的,椭圆形的外观,还有那写满沧桑的堤岸。不期的相遇重新勾出我儿时的回忆。时过境迁,今日的池潭风貌依旧,却少了往日儿童的欢乐声、尖叫声、水仗声、洗衣声,而今的它似乎在默默沉睡,更像上了年纪的老人,少了些许生机与灵动,倍感凄凉。我想,这一口伴我长大的小池潭,俨然是一位久别的老朋友,带着岁月酸甜苦辣,走过每个春夏秋冬,承载的是我永远的乡愁。
小池潭位于小学校园门口,水源来自山腰间流淌下来的泉水。从远处回望,它好像是古城一面镜子,每天为古城梳妆打扮作准备的。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洪武二十年再扩建。因城环青山而建,状如一只爬上陆地的大鳌,故称陆鳌城。在古城温暖的怀抱里,小池潭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历史就是岁月中积淀的乡愁。如今,漫步在池潭边的小道,蓝天白云下,感受秀美古老的古城,聆听娓娓吟唱的“榕”音,触摸古风浓郁的民居,凭吊逐渐老去的校园,令人感慨万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记忆中,池潭边弯弯曲曲的小路,串着村间小道,连着山间起伏的曲线。满山满坡的庄稼,绿得发黑,油得发亮,列阵般地整齐划一与黄绿相间的丰收愿景藏不住物资贫乏的焦虑气息。房前屋后杂乱无序花花草草,自留地里鲜艳娇嫩的蔬菜,来不及尝到味道就变成餐桌的食品。在这里,岁月沉重而悠长,纯粹而空灵,融化了欢快而苦涩的童趣和足迹。池潭边的四合大院,嘈杂的热闹,无厘的争吵,无止而无序地演绎着真情版的乡村生活变奏曲。
可是不管如何,池潭边的小学校园是我们快乐的童年。它没有高楼大厦那么繁华,没有花园那么冷艳幽香,但它教会了我们知识。花坛旁边高大的皂荚树,像一位威武的将军,挺拔地站在校园中,守护着我们的校园;校园小道边茂密的小草,水灵灵的,显得格外有生机。我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在草坪上玩耍,观察昆虫,完成观察日记……半山腰的百年关帝庙,一到下课或是放学时光,总有看不完的壁画,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大战长坂坡、赵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课本内无法涉及的三国故事,却在这里一一直观展现,成了我们第一份完整的课外读物。
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兵追击残留倭寇到漳浦,后留下一个营的“戚家军”驻守,于是当地有了“营里”村庄。明朝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在这里抛下几十具尸体后落荒而逃。1957年,一艘敌军炮艇闯入,驻守的解放军奋起守卫,7位勇士倒下了,海岛的安全保住了……现在这里已经感受不到曾经的硝烟弥漫,可是清澈的潭水还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记录着一年四季的变化。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姹紫嫣红的春天,池潭边一棵棵水柳绽出嫩芽,把池潭打扮得像一块碧绿的翡翠。时有鱼儿探头偷吃,时有几只鸭儿游过留下几道清晰的波纹轨迹。万里晴空的夏天,池潭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游泳啰!”随着一声叫喊,一些孩子“扑通、扑通”跳下水,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尽情地打闹,水面上顿时溅起了一朵朵雪白的浪花。色彩斑斓的秋天,池潭里的鱼儿肥了,叔叔们拿着渔网,下塘网鱼,渔网渐渐缩小,鱼惊慌地跃出水面,白色的肚皮,黑色的鱼背,足有一尺来长呢。洁白纯净的冬天,池潭往日的色彩不翼而飞了。调皮的鱼儿也钻入潭底,准备迎接新一年的生活。
建风情小镇,促家园巨变,围绕小池潭的区域建设如火如荼。羊肠似的村道被保护古村落项目修成宽敞水泥路,残破的四合天井屋开始有了往昔的阔气,“燕尾式”闽南民居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极为突出;还有,勤劳的老黄牛被耕地机取代了,“咕噜咕噜”的山泉古井,成了无数游客争先拍照的胜地,连那浇粪的担子桶子都改了水管子浇灌……六百年古城生活,仿佛在一夜之间被唤醒了。
乡愁的历史,在一夜之间改写了。(张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