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丰盛宴 佳音
12年一个轮回,猴年归。
365天一晃而过,新春来。
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熏陶下,我们对猴子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尤其是最近,满网络的姑娘们大喊“我想给你生猴子”,未来的人间大有变成花果山之势。
其实,姑娘们的真情告白无意中点破了人生的真相。我们都是那只挥舞着棍子的猴子,都曾有过万丈豪情,但终究都翻不出现实的手掌心,只能戴上名利的紧箍咒,告别自在家园,踏上漫漫打工路,梦想着“功成之后,仍回来与你们共乐天真”。
大圣与小猴们的这句“天真”之约,仿若父母对我们的那句念叨“常回家看看”。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回家。只有在家,我们才能卸下重担放下执着,像重返花果山的大圣那般天真任性。《诗经》:“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年年岁岁,人们始终坚持岁末回家的传统,大地处处上演“大圣归来”的大片,大家都“你挑着担,我背着包,迎来春运带走年货,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把家还”。
归去来兮,一壶浊酒喜相逢。在“大圣”们的心里,仙窝金窝不如山窝,喝一口家乡的水,比天宫的玉液琼浆更醉人;吃一口父母做的菜,比王母娘娘的蟠桃还美味;与一群小伙伴把酒言欢,比跟大仙们应酬自在多了。正所谓,膳不在于精,有情则美;酒不在于名,有义则香,斯是家常菜,最为丰盛宴。
除夕家宴 厦门味浓
年夜饭,一年里最重要的一顿饭,老厦门人是怎么吃的呢?让我们来听听老厦门人讲述他们的除夕家宴。
年味儿体现在“吃”上
1960年出生的张长明,是老鼓浪屿人。
“厦门的年味儿主要体现在‘吃’上。以前的年夜饭非常讲究,虽然物资匮乏,但大家还是会鼓把劲,把这顿饭做得热闹起来,一般会从农历十二月廿八就开始准备。”张长明说,当时,海鲜比较少,炸物比较多,海蛎炸、菜丸炸、肉丸炸、芋头炸这“老四样”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
冷盘,一直是他家保留下来的菜品。土笋冻、小章鱼、花螺和五香,拼成一盘,风格传统。“厦门的冷盘样式多变,我家这个是最简单最古早的小四拼。”
他家的主菜一般都包括糖醋带鱼、糖醋猪排、红烧肉,这也是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
厦门有段答嘴鼓:“野生黄瓜鱼最有礼,红斑石斑最体面,红虾龙虾最气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黄瓜鱼又多又便宜,所以老厦门人的年夜饭都会有它。而现在,黄瓜鱼昂贵,老百姓买得比较少,转而青睐其它高档的鱼类。
年夜饭少不了主食,而一盆热气腾腾的炒冬粉是每个老厦门人记忆里最亲切的味道。“没有炒冬粉就不像过大年。”张长明说。
番鸭汤、排骨汤是老厦门人青睐的汤品,汤汁浓厚,暖胃暖身,还可以滋补养生。
厦门的重口味寓意好
在老厦门人吴阿姨心中,年夜饭上最突出的是鲜美又“血淋淋”的血蚶。“这算得上是厦门的重口味!”
在厦门,经典的血蚶吃法有两种:腌和烫。腌通常是把新鲜的血蚶浸入酱油、醋,同时泡入蒜、辣椒和香菜,腌上一两天,吃起来咸香入味。年夜饭时盛出来,当成一盘凉菜。
而烫血蚶是围炉时比较多的吃法。“把血蚶洗干净后,放入鸡公碗里,倒上滚烫的开水,晃动几下,把水倒干,就可以开吃了。”吴阿姨说,现在为了省事,大都是吃火锅时,放漏勺里,在锅里涮两下就吃了。
其实,抛蚶壳是年夜饭必吃血蚶的理由,象征着来年财源滚滚。全家人吃完血蚶后,把蚶壳洗净,往床底下抛,往门后抛,甚至出门往屋顶上抛,一边抛一边念:“蚶壳钱,赚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