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天的时间浏览福塘太极村是一种奢侈,就像到海边只用一餐就享受遍了鱼、虾、蟹、贝、螺等所有品类的海鲜饕餮,除了囫囵吞枣的满足感,许多生猛的滋味其实只能在后来的日子慢慢咀嚼,在记忆里细细品味。
大清早,当我们在晨光中开机拍摄南阳楼,一种心疼的感觉立即在心中滋生——门楼坍了,只剩骨架的楼门是三块长条青石的架构。坍塌一角的圆土楼是一座开放的古堡,黑瓦、黑窗、黑墙,共同延续着一个黑色的记忆。它原本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南阳楼,你究竟经历了多少风雨的侵袭,无法躲避的又是哪一次凶猛的大火或是暴雨?通过摄像机镜头的推远和拉近,我甚至看清了摇曳在楼顶屋脊的无名草,色彩也是黑黢黢的,它们寄生在无土无水的瓦槽间,仅靠一丝丝夜雾与晨露就存活下来!土楼中央位置有一口水井,井沿周边干干净净,证明它是一口活井,旁边那只崭新的塑料桶透露了它继续存在的价值。节目主持人梅把小塑料桶溜进古井,晃动手中绳子,三下两下把一桶干净的井水提上来,再探头,井面已经迅速恢复平静,圆镜里只剩下蓝天白云。
古宅
这样一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错落出现的地方,总是让人有着瞬间的恍惚和迷惑。
宁静幽深的小巷、坎坷不平的古驿道、气势恢弘依旧的青砖大厝、铜锈斑斑的门锁、沾满蛛丝尘埃的门当和倒挂莲花,在镜头里通通印上了“沧桑”的标记。有了摄像机,我比常人多了一只眼睛观看古村。
那一天,我们摄制组一行人从南阳楼开始,还依次拍摄、观赏了“茂桂园”“观澜轩”“留秀楼”“万顺大厝”“亲睦堂”“旭日东升”大厝、“寿山耸秀楼”“聚华楼”,一整天里行色匆匆但是倍显手脚麻利,最后在太阳落山之前我们爬上了一座小山冈,在一天行程结束之前把镜头仔细对准了山下的“聚奎楼”,尽情浏览了太极村的全景。
夕阳下的福塘村,温暖,静谧,周边青山环绕,倒真像是“福气聚集的水塘”,只是因为一泓溪水呈S形分割了全村,将村子划分为南北两极,而且更为巧妙的是南阳楼和聚奎楼两座生土圆楼分别位于太极图形中太极两仪的鱼眼位置——福塘村因此获名“太极村”。那天,暮色降临之际,我依依不舍地走下山冈,脑海中深深留下了一个印象:呈现着狭长地貌的福塘村那条曲中有直的“仙溪”,多像一条惬意的长龙,游弋在绿色山水中。
翻开有关资料才知道,福塘旧称上大峰,位于平和县旧县城九峰镇北面,北路通往永定、龙岩乃至江西赣州,南路通向广东梅州、大埔,是古代商旅之重要驿站。明、清时期福塘村就名声在外,流传于闽、粤、赣、台湾地区的一句口头禅“有大峰富就没有大峰屋,有大峰屋就没有大峰富”,说的就是福塘村大富大贵盛极一时的情景。
古太极村有着精美绝伦的民居古建筑,依山傍水,布局合理,各个古民居结构精致,屏风斗拱,窗花纹饰,美轮美奂,却又风格独具,造型美观,古香古色,雍容典雅。大部分古建筑修建于清代康乾盛世期间,其主要格局如同中国道家传统之阴阳太极图,与明朝国师刘伯温退隐之后在浙江金华武义县俞源村修建的“八卦村”有异曲同工之妙。处于南太极之鱼目位置的是南阳楼,聚奎楼则是处于北太极鱼目的位置。
那一天,我们的脚步穿梭在古代豪华的楼门与幽深的小巷之间,一边赞叹本地先祖朱宜伯的智慧,一边遗憾后人对古代智慧的传承不够,已经有不少钢筋水泥房相继涌现,对传统村落的幽古之美形成破坏。所幸还是有部分本地乡贤在充分感受过异地古代文明的人文魅力之后,振臂呼吁保护本地古村资源,富美乡村建设掀开了保护古村、开发古村、古为今用的序幕。
沿着S形蜿蜒逶迤的仙溪,南山段跨河危旧桥梁已经改造成新桥,约三公里长河道清淤整治,水流潺潺,中心四百米河道建设护岸,沿岸建设旅游观景台、观景凉亭及休闲栈台,交接畅通的村道均已实现水泥硬化,道路两旁,紫荆花、桂花、香樟树等绿化景观树木沿溪栽种,令人赏心悦目。即使在夜间,这里也是灯火通明,路边早已安装好高杆立式路灯或是简易路灯,人们不再像早年那样感叹出行困难了。
陪同采访的乡、村领导介绍说,福塘村已经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闽南古民居建筑和客家土楼建筑传统村落的代表,福塘太极村每年接待游客众多,是平和县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村之一,下阶段将推进主干道拓宽、绿化及沿路房屋立面整治提升、仙溪河道堤坝建设、河两侧绿化改造提升和聚奎楼周边房屋立面装修改造及古民居修缮,积极探索建立卫生管理、环境管护等机制,并以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乡村名片为契机,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促进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实现“百姓富 生态美”。
福塘太极村,以其天然质朴、精美绝伦的古民居建筑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积淀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罗龙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