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漳州6月3日电 “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我有责任去传承。”3日,在福建龙海市海澄镇,造船世家传承人郑水土向记者展示已制作好的一艘艘船模,讲述其坚守祖辈造船技艺的传承之路。
图为龙海市宗兴造船厂的百年船寮现状。 余丹 摄
位于海澄镇豆巷村古月港之畔的宗兴船厂,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船厂头家郑水土今年58岁,已是第四代传人。
郑水土从12岁开始跟随父亲郑俩招学习造船,至今已有40多年的造船经验。同类型的龙舟,郑水土打造的龙舟总是要比别人更快更稳,在村民们中口碑极好。
目前,郑水土的侄儿郑海明和大儿子郑海龙仍秉持着父辈的传统手艺,坚守着建造木制船舶技艺,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龙舟。
然而,如今让郑水土忧心的,并不是造船技艺的传承,而是宗兴船厂的去留问题。因当地政府古月港整治,宗兴船厂或将面临拆迁。
在郑水土的带领下,记者实地探访了宗兴船厂。300多平方米的船寮,堆放着很多造船的原材料,还有一艘已经制作好的小龙舟。
随着岁月流逝,原本坚实牢固的船寮,如今稍显破败。然而就在这座船寮里,却“驶”出了数千艘龙舟和渔船。
郑水土告诉记者,郑氏家族造船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明清时期。清末明初,祖父郑文庆从曾祖父手上继承衣钵,创办宗兴船厂。1957年公私合营时宗兴船厂一度并入龙溪造船厂海澄分厂。改革开放后,郑家恢复老字号继续造船业,现为漳州最大的龙舟建造地。
“船寮临海,方便原木运输,也方便龙舟下海。”在郑水土看来,船厂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重要的是,船厂承载着郑氏从明代至今的造船技艺,维持着他们如今的生计。
漳州一位民俗专家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认为,宗兴船厂造船技艺始于明代,其所制海船曾沿海上丝绸之路远赴南洋,是月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之一的见证,记录着月港的兴衰历程,具有保留的历史价值。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们船厂能成为宣传月港文化的一个展示点。”郑水土的儿子郑海龙告诉记者,他们愿意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月港的整治工作,对船厂进行一个动态的保护,使船厂成为既可以科普造船技艺,又可以展示月港文化的地方。(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