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走路步履如飞、虎虎生风,时不时地停下来等后边的一帮年轻人;他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条理清晰,有时候为了让听者更容易理解,甚至普通话与闽南语并用,显得风趣幽默。他就是林下林场的老当家人黄种明,今年已经74岁高龄,仍然生活在林场里,每天都要到林子底下转悠。因为显得年轻而精神,在林场工作人员介绍他是“退而不休”的老场长时,我想当然地以为他顶多也就60开外年纪。“我1961年20岁的时候到林场当伐木工人,上世纪80年代当场长,一直干到2002年退休,前前后后算起来,已经在林场工作、生活了50多年,可以说与林场结下了不解情缘。”
林下林场地处龙海市西北部圆山南麓,与平和、南靖两县接壤,辖区总面积达3.45万亩,始建于1950年8月12日(这个日子黄种明老人记得特别清楚),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首批创办的国营林场之一。这里距漳州市区仅8公里路程,因其植被保护良好,林木保有量高,林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达到8000个每立方厘米,称得上是距离城市最近的天然氧吧。近年来,为契合漳州市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林下林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托自身资源,创立了漳州市青少年碳汇教育基地,建设百草园、百竹园、百果园、百花园、四季园等生态特色园林景观,配套网球运动场、垂钓区等休闲运动场所,打造集生态、景观、休闲、科教为一体的城郊生态森林公园,成为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健步养生的一方乐土。得知身边有这样的好去处,我们慕名而来,在黄种明老人的引导下开始了赏心悦目的林下林场半日游。
“林下林场地域面积很广,横跨4个乡镇、17个自然村,原来叫福建省漳州林场,到1968年的时候才改为国营龙海县林下林场。取名林下,主要因为场部设在龙海市九湖镇林下村的山尾点。”黄种明老人介绍道,“林下林场最大的特色就是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引种、培育,现在林场已经拥有包括树木、花卉、草等适宜闽南生长的植物979种,其中乔木近300种,三级以上国家濒危树种有26种,国家三级以上保护树种有59种。”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可以说,只要你想得到、听说过的热带、亚热带植物物种,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这是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原产地海南岛,是最名贵的红木,中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它木质坚硬,结构细密,打造出来的家具纹理非常漂亮,市场上都是按重量论价的,一公斤卖到好几千块。”黄种明老人带着我们边看边介绍,“这是金丝楠木,也叫黄枝润楠,是我们漳州本地非常稀有的珍贵树种,很有可能被评为漳州的市树,以前皇宫里的龙椅宝座都是用它制作的。合肥有一座包公墓,1985年墓重修的时候,需要用金丝楠木打造棺椁,曾经派专家找遍了全国各地,最后好不容易在南靖县和溪镇的深山里找到5棵金丝楠木,可见其稀有程度。有到合肥包公墓参观过的人,就可以在里边找到相关记载。”
“这是油楠,属于能源树种,海南人也叫‘煤油树’,它的特点是木质含有非常丰富的可燃性油质,只要剥开树皮,就会有油流出来;这种樟树叫台湾牛樟,是台湾的特有树种,树干可以培育牛樟芝,牛樟芝在台湾被称为‘森林中的红宝石’,是目前台湾最昂贵的野生真菌,一公斤的售价高达20多万元。”行走间,黄种明把我们带到一棵大树下,“这是薄皮大叶桉,195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当年总共引种了两棵,虽然并不名贵,却是当年全国仅有的两棵,也算是‘物以稀为贵’吧。”薄皮大叶桉属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是大叶桉、柠檬桉、细叶桉自然杂交授粉产生的变种,具有纹理细密,木纤维扭曲性小,质地坚韧硬实、耐腐蚀等特点,可当建筑材料、造船材料、枕木,也可打制家具、农具,更是一种很好的造纸原料。
随着黄种明老人的引领,沉香、檀香黄檀、印度紫檀、虎皮楠、相思树、红豆树等或名贵,或稀有树种就在随意行走间与你不期而遇。有些别处难得一见的名贵树种、闻所未闻的稀有树种,在这里居然也长得枝繁叶茂,撑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不禁令人啧啧称奇。难能可贵的是,黄种明老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哪怕脚边出现的随便一朵花、一株草,都能立即说出名字,并介绍它的生长习性,就像在身边陪伴、照料多年的孩子一样,每一种植物在他眼里都显得灵动而富有生气。
说起林下林场丰富的林木种类,黄种明老人颇为感慨:“我刚到林场的时候,整个林区以杉木、松木等本土树种居多,珍稀树种几乎没有。那时候林场总共有100来个工人,日常工作以伐木为主,只伐不栽或多伐少栽,每年都要消耗上万立方米的木材。后来提倡林木保育,开春季节就到砍伐区补种新苗。然而一方面补种成活率不高,另一方面树木成林需要漫长的生长期,随着连年不断的采伐,林木保有量还是越来越低。”
预见到林木过度砍伐带来的危机后,黄种明颇为忧虑。他意识到,一味地靠山吃山,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只有合理维持林木保有量,才能做好水土保持,维持生态平衡,从而更好地发展林业经济。19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时机,敢想敢做的黄种明顺理成章成为林下林场的当家人。有了位子说话就有分量,他深谋远虑,带领大家拓宽林场经营思路,一边大力发展荔枝、龙眼、茶树、橡胶、油茶、蘑菇等经济作物种植,一边加大珍稀、名贵树木引种力度,丰富树种结构,提高林木的经济价值。同时,他又大胆创办罐头厂、综合厂、花木苗圃、林产品经销部、食杂门市部等,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有效保护林木不被过度砍伐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林场的经营效益,让林场工人的收入得到保障。
“到了1990年代,林场已经种植经济作物近5000亩,拥有罐头厂、锯木厂、制胶厂等十来家企业,形成了林、工、商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新格局。”说起这些,黄种明老人的神情显得颇为自豪。
2002年,黄种明从担任了20多年的场长位置上退下来,完全可以到城里安享清福了。然而他舍不得离开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这方土地,依然整日盘桓山头,坚持义务植树造林、培育种苗,为林场发展提供管理与技术指导。2009年,林场创建漳州市青少年森林碳汇教育基地,黄种明又被聘为基地顾问,从规划建设、场景布置,他根据自身多年的林业管理经验参与出谋划策,并亲自担当普及碳汇知识的义务讲解员。文化程度不高的黄种明,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掌握了丰富的绿色环保科学知识,成为倡导低碳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林业专家,以其循循善诱的讲解,让参观者充分认识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促进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森林碳汇、关注森林碳汇,自觉参与碳汇林业建设,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
“发展绿色产业,最重要的是搞好环境保护,不破坏大自然。我们人类是依赖地球生存的,森林是地球的衣服,也是天然的制氧厂。哪里的林子长得好,哪里就山清水秀;哪里的林子长得密,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就越高,空气质量就越好,也就越适合人类生存。我们年轻的时候拼命砍树,对地球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在只有竭尽全力植树造林,做好环境保护弥补以前的过失,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一条后路。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会被大自然所遗弃。”这是黄种明老人的话,没有理论式的说教,却说得铿锵有力,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