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水仙花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史,目前全市水仙花球年产量为4000万粒左右,水仙花演绎着一段古今丝绸之路的奇幻“漂流记”。一颗小小的水仙花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绵延不绝。
初秋时节,在九湖镇的蔡坂村,种花大户张妙根辛苦一季,收完了花田里的水仙花球。在这个二十平米左右的农家屋子里,无数水仙花球包裹着风干的泥土,依照大小被分类装在箩筐、编织袋里,层层叠叠堆到了半墙高。
每年霜降时节开始犁田、挖沟、灌水、种花,到第二年芒种就可以长出花球,经过3年的种植,水仙花球便可长到2个拳头大小。
漳州市水仙花协会会长 张文江:从现在季节开始买卖,销往全国各个市场,一部分出口,80%销到国内,20%到国外,出口最远的有美国、西班牙、加拿大,东南亚国家比较多,占15%左右。
“茗壶秀色”“蛇鹤共舞”“月白风清”……在漳州雕刻艺人手中,水仙花成了融合传统中国文化的观赏艺术品,又因其花球肥硕、花枝繁多、清香幽雅等特性,被称为“南国花王”,也成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喜爱。
随着水仙花美名远播,人们开始关注这一传统名花的历史与由来。隆庆初年,明朝政府开始有限制地开放海禁的政策,漳州月港成为东南沿海“洋市”,也是明中叶之后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水仙花也开始成为漳州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
漳州市花卉研究所原所长 许荣义:它是丝绸,我们是水仙花,已经很不简单了,168万粒销售到欧美各国,这个具体都有记载。
据统计,目前漳州水仙花球年产量为4000万粒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而近两年每年都有400多万粒漳州水仙花通过“一带一路”海陆贸易通道远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