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简政放权“先行棋”——漳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纪实
2月27日到3月2日,市领导下基层现场办公,4天内实地察看了一市两区八县、四个开发区的60个项目,各地提出87个问题,现场研究解决56个,尚有31个需要市里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解决。通过现场办公,不仅找准了发展薄弱环节,推动问题的马上解决,而且梳理总结出问题的共性,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今年来,我市结合“项目建设年、深化改革年、作风建设年”活动,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开展行政审批前置条件清理规范工作,加强行政审批监管,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为“富美漳州”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使广大企业、群众从中受益。
为了群众少走弯路 权力做“减法”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削减审批事项,努力保持我市在全省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简、时限最短。”去年底,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优化服务做项目。解放思想,简政放权,本着改革的精神下放审批事项,确保放得下,接得住,让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今年3月初,市领导下基层现场办公活动总结会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
2002年至2013年,漳州先后开展了七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的设区市。新一轮改革将群众能自主、市场能调节、社会能管理、基层能实施的审批事项,坚决予以取消或下放,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以及政府层级间的关系。目前,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已压缩到76项,再次刷新全省纪录。
如今,漳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进入“清理审批前置条件”的深水区。所谓“前置条件”,通俗地说,就是业主在某些项目审批前,得经过多个部门单位,集齐各种相关的证明、材料。其中,需要由第三方提供的“证明、材料”就是前置条件。不少项目业主反映,有些前置条件法律依据不充分,并且直接影响了行政审批效率。把不合法不合理的前置条件清理掉,可极大方便群众办事。
清理前置条件,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需要相关部门割舍更多的权力和利益。为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让群众少跑弯路,我市遵循合法、合理、效能、监督的原则,对3700多项申报材料逐项进行清理规范,该保留的保留,该削减的削减,有的则是把前置条件改成后置条件。据市委编办负责人介绍,市级76项行政审批项目和91项公共服务项目中共需提供申报材料3700多项,其中涉及的前置条件有1400多项,我市经几个月来的认真审核和初步清理,精简率可达20%。
为了提高行政效能 服务做“加法”
入夏时节,东山岛引水工程(第二水源)火热推进,现已进入论证阶段。工程输水线路总长近3万米,从诏安通向东山,一路穿山、跨海、越高铁,前期审批工作十分繁杂。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市、县、乡镇52个有关部门的109名审批科长、业务骨干,一起沿工程线路踏勘办公,就取水口的选择、用地、用林、用海等问题进行讨论,当场做出书面意见,为工程需要经过的30多个审批环节提出一条明晰的“简捷路径”,把原本需一年多才能办好的事情于两天内敲定。如此高效,得益于漳州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
今年,市委、市政府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强调坚持“三个集中、三个百分百”,要求部门审批审核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审核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事项向电子平台集中,让审批部门进驻率、审批事项集中率、审批授权到位率均实现百分百,做到集体办公、集中审批、集成服务三到位。
市行政服务中心以构建行政服务标准化为契机,从服务和管理入手,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权力下放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漳州发展环境更好,群众、企业真正得到实惠。1-5月,中心共办理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落地244个,比去年同期的187个有较大提高;共收件15.58万件、办结15.68万件,群众投票满意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