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在国家急需开辟对台经贸窗口,加强海峡两岸经往来的历史风潮下,漳州港作为一个重要的探索处女地,夹带厚重的家国情怀,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漳州港就具有了超乎时代不同寻常的意义。一路探索,风雨兼程,在厦门湾南岸奏唱不朽的拓荒者之歌,创业的种子在这里萌芽滋长,硕果累累。
从观音山看石坑
海西明珠应运而生
1990年代初期,龙江水暖,春潮暗涌。中国迎来了建国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最好局面。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遍及经贸、文化、体育、科技等各个领域,正不断向着广度和深度扩展。尽快实现两岸双向的、直接的“三通”是当务之急。国家需要加快东南地区的开放步伐,促进并加强大陆和台湾的经贸合作。彼时需要一个窗口进行探索,搭建大陆和台湾互通有无的桥梁。
同样,1990年代初期的漳州仍属于传统农业较发达地区,工业增速偏缓,迫切需要依托深水大港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速推进全市的工业化进程。
1991年1月17日,春回大地、百花盛开,时任交通部部长黄镇东立足国家两岸三通,促进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大局,亲自率团南下,寻找开发对台“三通”的最佳口岸。从上海、湄洲、厦门,一路走来,最终选择了漳州九龙江出海口,厦门湾南岸的港尾镇打石坑。彼时,这里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闽南小渔村,但是海岸线资源优良。湾阔水深、浪轻淤微,背靠粤东、闽西、赣南腹地,面向九龙江出海口,取水路东可去台湾,北上上海,南下香港,是一处绝佳的良港建设之地。部长的决断得到了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贾庆林及其后任者们的大力支持。
1990年代初期,作为交通部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在港口建设运营方面享有盛誉的企业,招商局集团也正在酝酿如何加快落实两岸通航的重要使命。
1996年石坑社区安置地面貌
创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硕果仅存的产物,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1978年,在时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的统筹规划下,招商局独资开发了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试管婴儿”蛇口工业区,袁庚本人也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第一人。按照袁庚的考虑,最好能在福建沿海建设一个类似蛇口的工业区,以港口作为依托,吸引台资,促进两岸经贸往来。
如此,历史性的机遇摆到了招商局面前。招商局与厦门湾、与漳州港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距离黄镇东部长考察港尾两个多月后,1991年4月,时年已经74高龄的袁庚从宁波沿着千里海岸线一路南行,来到厦门湾南岸。
当他踏上这片荒滩野岭时,一下就想起了十年前他在深圳蛇口对望香港时的场景。十年前的深圳湾,对岸是灯火辉煌的香港,蛇口却是荒凉萧条。十年沧海桑田,深圳、蛇口和香港已经相映成辉。此刻的厦门湾南岸对望繁华的厦门岛。场景何其相似。
厦门湾南岸西北面是九龙江口,波光粼粼;北面是厦门岛,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南面是巍峨南太武山,层峦叠嶂;东面是台湾海峡,一条从北向南的悠长海岸线,蜿蜒逶迤,伸向远方……“漳州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同处一个厦门湾,同在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厦门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南岸却荒凉沉寂,沉睡千年。其实这是一个尘封雾锁的明珠,一旦放出光芒,将照耀东南海疆。”漳州港这块内敛却掩不住光芒的璞玉跃入这位行家的眼中。招商局决意投资开发漳州港。一个宏伟的构想就此产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这一年是漳州港的春天。交通部、招商局、漳州以及投资各方往来频繁。沐浴邓公南巡的和煦春风,1992年6月18日,“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协议书签字仪式在漳州宾馆举行。喜讯传遍了九龙江畔。
是年12月28日,漳州港奠基开工。由招商局主导,联合多家股东开始了在厦门湾南岸的拓荒。参照蛇口工业区的模式,同时进行港区和陆域的开发,在厦门湾创建一个新蛇口。一个崭新的港口起步,一个伟大群体的征程开始。“第二蛇口”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拓荒南岸谱写传奇
漳州港的开发伊始就集中了合作各方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高速度开端。项目从协议签订、公司报批、土地征用到正式开工,始终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央领导、省、市领导都先后给予了直接的指导和协调。福建省政府赋予开发区相应的政府管理权限和优惠经济政策,各有关部门也打破常规,一路“绿灯”保证了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漳州港的诞生,无论是决策、立项,还是审批、奠基,其速度之快,运作效率之高,执行力之强大,都创造了纪录。
创业初期,漳州港的开发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荒滩野岭、水电路三不通的预定首期启动区,全靠炸山填海打造出来。招商人以1.5亿元人民币的资本金作为启动资金,开始了福建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山填海造地工程,付出了“三通一平”的巨大成本。正如胡政先生的《新精卫填海赋》中所言,“挖山取石,筑堤围堰,一石一造一方热土,引来八方商贾云集;一寸一方添九州版图,书写山海相融新貌。”头一个十年,招商人在这处处荒草滩涂的厦门湾南岸,挖山填海打基础,修路建码头,开荒拓土。无名山丘削为平川,高楼大厦崛起为峰,一时间天开地阔,万物更生。招商人在厦门湾南岸演绎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传奇故事。
纵观漳州港20多年沐风栉雨的创业历程,时刻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洋溢着激情与奉献,呈现着责任与担当。正是当年袁庚“白纸黑字的协议书,我们一定会百分之百执行,绝不反悔。”的铿锵誓言,才决定了袁庚之后招商局集团的继任者们始终坚如磐石、一如既往地支持开发漳州港。即便中银、国投中途退出,相继停止投资,招商局集团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极端艰难时期,也仍然坚持不懈、竭尽全力支持漳州港的建设,并连续四次增资,使得注册资本金从最初的1.5亿人民币增加到9.6亿元人民币。
作为交通部、福建省对台“三通”战略的重要工程,“第二蛇口”漳州港为百年招商局书写了一段厚重的历史,是招商局积极引领、参与国家行动的一个经典窗口。漳州港的创建、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它更是一家百年央企饱含深情大爱、展示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20多年过去了,漳州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昔日荒僻的小渔村已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依托绵延28公里、水深8-29米的优良海岸线,背靠闽西南、赣南、粤东的广阔腹地,携带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在上海、台湾、香港大三角经济区的中间,成为漳州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海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东南沿海一颗耀眼的明珠。万商云集,百业兴盛,充满魅力与生机的综合大港冉冉崛起厦门湾。
岁月静好,厦门湾南岸,拓荒牛精神依然传承,开拓创新依然唱响。进取的招商人在由港到城的转型发展大道上继续加油铆劲,一路向前……(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