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4月14日讯 有人说,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其实一生都在卖大米。1932年,年仅17岁的王永庆到台湾嘉义开米店,发现当时许多米店的大米里都有很多糠、沙砾等杂物。为提高质量,他将杂物捡除,但米的份量却减少了,想要弥补损失,只能增加销量。后来,王永庆想了一个办法,添置运输工具为顾客送米上门。周到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王永庆因此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不管是做木材,还是经营塑胶,王永庆其实都是按“卖大米”的模式做生意。
人物名片生意无时不在,任何时期都能做,用心付出必然有回报,主动必能有创新,执著必然会成功。——漳州龙文区兰嫂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英兰
事实上,漳州龙文区兰嫂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英兰的发迹,暗合王永庆的成功之道。和本地许多同行不同,张英兰从介入米业开始,就注重“兰嫂”的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而没有从众地走初级加工靠量取胜的老路。她的入市,为本地大米加工业注入了一股春风。令人惊奇的是,已有八年多经营历史的“兰嫂”牌大米,并非张英兰自己生产的,而是上游生产商代工的,尽管如此,目前,“兰嫂”牌大米在漳州已有一大批拥趸。
“兰嫂”这个品牌,源自张英兰的名字;“兰嫂”米业,就是她的第二次生命。这位在米业扑腾了18年的坚强女性,真正进入“不惑之年”:41岁的她,决定成为一名虔诚的大米“淘金者”,在米业里继续寻找人生价值。
“兰嫂”牌大米受到市场欢迎
不畏挫折 拼命三“娘”
“进入市场太迟,肥肉都被别人吃掉了,你现在才来,顶多只能喝汤,搞不好连汤都没得喝了!”回想起18年前转型经营大米生意之初亲戚朋友的忠告,张英兰很是感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益于郭坑火车站的交通便利,约两公里外的浦口村粮食工业一跃成为省三大粮食工业之一,以粮食加工、销售产业名扬四方,年可加工粮食70万吨。
1998年,立志要做自己事业的张英兰,毅然怀揣仅有的3500元,在市区胜利西路瑞京市场门口经营一间食杂店,“主要是为了卖大米赚钱。”彼时,正迎来大米加工业最好的年景,浦口村里大大小小的米厂每天24小时运转不停,所产大米甚至畅销数百公里之外的广东。那时,食杂店小老板张英兰经常踩着三轮车去进货,“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米厂老板”。
2003年,随着国内各地交通路网的完善,浦口粮食工业丧失了运输成本低的优势,再加上各米厂以量取胜、低价恶性竞争,销量急转直下。当年,28岁的张英兰做了一个令亲朋意外的决定:经营大米批发生意。
没有领路人,张英兰全靠“摸着石头过河”。张英兰进的第一批大米正好赶上涨价,本以为稳赚了,没想到,由于缺乏客户和粮食储藏经验,这批大米随后发霉长虫子,结果11万元本钱亏了一半。随后,她又进了30吨东北大米,结果又亏了近10万元。
张英兰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她经常踩着自行车在漳州市区走街串巷,向食杂店和快餐店推销她经营的大米,并深入偏远的诏安县拓展业务。“很多事都需要亲力亲为,最累的时候腰都直不起来。”正是凭着“拼命三娘”这股不服输的韧劲,张英兰大米批发生意渐渐起色,顺利完成了从食杂店经营者向大米批发商的转变。
破旧立新 主动出击
不过,张英兰没想到的是,入行不久后,她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改变了整个浦口米业。
以往,浦口村的米厂老板,都是坐等下级经销商派车上门采购大米。“为什么不让客户更方便一些呢?”为了尽快让市场认识、接受自己经营的产品,张英兰不仅主动出击上门推销大米,并且独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以客户为主导的特色服务之路:帮客户叫车运送粮食,并且亲自随车上门,还帮忙卸货进仓库。这样一来,客户不仅省时省事,还可以现场检验大米质量,对产品自然更加信赖。这个创新服务,很快为张英兰赢得了口碑和市场,目前,张英兰已有12辆配送车辆,拥有1000多名稳定的客户。
但在当初,张英兰却被同行视为搅局者,“他们说我打破了原有规则,把市场搞乱了。”然而,到了后来,浦口米业同行只能向张英兰看齐,也给客户派车、派业务员送货上门了。由此,张英兰收获了一个“真理”:主动,才能在生意场上赢得先机。
另类的品牌塑造者
8年前,张英兰又做了一个举动,有些同行至今还不理解。
按照传统的经营理念,生产、加工、销售,是很多粮食经营公司渐进的发展之路。多数从业者以为,只有生产出好的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张英兰却不这么看。她认为,如果包办整个流程,那么,企业就要投入巨额资金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拓展市场。这对于业内新手来说,显然不切实际。
张英兰对现状看得很透彻、也很长远,彼时,她就预见,高端品质的大米将会成为市场新宠。于是,她有意反其道而行,虽然还没有加工能力,在代销多个品牌大米的同时,就先注册了“兰嫂”这个商标,然后委托外省厂商代加工,大胆将“兰嫂”牌大米推向漳州市场。这是张英兰敏锐地捕捉市场走向,深思熟虑后迈出品牌建设的第一步。“兰嫂”牌大米虽然是代工的,但张英兰非常注重品质,她专门派了质检员在生产厂家检测,从源头上保证大米质量。
从当初硬币大小的外形,到如今喜庆大气的美图,“兰嫂”牌大米的LOGO从粗糙到精细的变化,是张英兰对品牌塑造的理念不断提升的结果。“好米如果创不出好牌,即使好吃,也可能卖不出好价。”用心付出自有回报,目前,“兰嫂”牌大米在漳州也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
永不知足的决策者
虽然在不经意间,张英兰曾经完成了一次市场新规则的制定,但她并不知足:“服务方式太容易被模仿了,我得设法走在同行前面。”
目前,兰嫂米业已发展成为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司,拥有一套日产量120吨的生产流水线和8000平方米的仓库,日产大米约40吨,日均销售大米约70吨。今年底,张英兰将投入七八百万元引进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以提高大米品质。
与其他同行相比,张英兰更具危机意识。虽然此时,张英兰的米业已成为了本地同行的翘楚,没有了生存压力,但她又“不安分”了:主动走出企业,参加北大MBA总裁班培训,还到上海交大进修企业管理。“企业要长远发展,光靠老板一个人是不行的,团队建设也要跟上去。”
未来,张英兰打算在外省稳定的产粮区建立工业园区,“一条龙”生产她的优质大米,让各地人们都能吃到“兰嫂”牌优质高端大米,是她新的奋斗目标。(海都记者 林深圳 戴江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