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转不停的“陀螺” ——“全国模范教师”黄金德的故事
仅有三个老师要带三个教学班、23个学生,这是华安县新圩镇下路小学的现状,像这样的偏远山村教学点在华安已经为数不多了。
放学后,黄金德老师为学生分发刚蒸熟的午饭。
今年53岁的黄金德就是下路小学一位平凡的老师,然而他已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山村小学坚守、执教36载。
去年,黄金德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受邀到北京参加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那是他大半辈子第一次到北京。
“当时,我非常幸运地站在第一排,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跟大家一一握手。当习总书记走到我前面跟我握手时,我紧紧地握住总书记的手,无比激动地向他问好,他说‘你们辛苦了!’”回忆起在首都的那一幕,黄金德的心里总是会涌起一股别样的暖流。
9月22日,笔者从华安县城关驱车出发,一路沿着狭窄弯曲的盘山公路盘旋30多公里,终于来到位于深山里的下路小学。
一份信念
坚守山区执教36载
1979年,黄金德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小学当一名数学代课老师,那时他才17岁。“山里缺教师,我只是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学好知识,走出大山。”那时,黄金德早在心里萌生了要为家乡教育奉献一辈子的信念。
下路村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所辖的几个自然村相距数公里。全村500多人居住零散,生活等各种条件十分不便。
“最初的校舍只有三间半,都是土坯瓦房,没有窗户,一到下雨天屋顶不时还滴水,围墙就是简单的竹篱笆。”黄金德对早期学校至今记忆深刻。后来,小学借用村民的旧厅堂当教室,木板抹上墨汁就是黑板,住的是农家的旧房子。
1982年,黄金德到漳州龙溪师范进修。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市区学校,可他却主动要求回到下路小学教书。
从此,黄金德就在下路小学担任数学老师,一直没离开过,他始终没有后悔。
多年过去,学校教室从摇摇欲坠的土坯瓦房,到现在砖混结构的“小洋房”……这一幕幕变化,黄金德就是最好的见证者。
因分配来的教师大多待不住,也待不久,教师是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换了不知多少人……可唯独黄金德没有动摇,他说:“哪怕只剩一个学生,只有我一人,我也会坚守。”
一种责任
点燃山村教育的明灯
“愿做小渡船,把更多的山乡孩子送往智慧和文明的王国……”黄金德的微信签名栏上流露着“摆渡人”无私奉献的情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下路村还没通电灯,一到夜晚整村是一片漆黑,村民就在想:我们真的能留住他吗?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昏暗的油灯下,黄金德备课、批改作业,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心中的疑虑。他用自己不平凡的坚守,诠释着一个乡村教师的职责,一个为人师表的楷模。
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10多年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时,黄金德走家串户,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就为了能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把孩子交给黄老师,我们放心。”下路村村民纷纷说。30多年来,他没有因一次私事缺席过一堂课,学生从没出现迟到、早退和旷课的现象。
在黄金德的无形影响下,他的妻子邹雅聪也在学校坚持代课整整31年,直到2012年,因年纪大才不再代课。多年来,夫妻俩共同培育了无数的“桃李”。其中,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就有70多人,有的还读了研究生。
从教30多年,黄金德多次被评为镇、县优秀教师。2004年,他被市教育局评为“坚持在老少边贫地区连续工作十五年以上优秀教师”。2006年,他被授予“福建省优秀农村教师”称号。今年,他还荣获“漳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一路钻研
为学生插上翱翔的“翅膀”
学科多,老师少,任务自然重。长期以来,黄金德的工作量几乎是超负荷,最多时一人要担任三个年级的数学和多个技能科课程。
“各学科之间都是互通的,我教得多,学得也多,活到老学到老嘛。”黄金德打趣地说。他每天基本每节课都在上课,学生放学后还得备课、批改作业,村民总说他像个“转不停的陀螺”。
“学知识好比建高楼,打牢基础很重要。”为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好的知识,黄金德一直鞭策自己不断地学习,自费订阅各种教育教学报纸、杂志,从中汲取“营养”。
课堂上,他自制绳索、积木、图画等教具,以生动、形象的实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引导,让知识从课文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教学中,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他没有放弃,利用课余时间,跋山涉水到20多公里外的镇区或兄弟学校去问、去听、去学。他多次为全镇教师开观摩课、数学课改讲座,交流各种教学体会,是镇里的课改“标兵”。
村民眼里看着黄金德为了自己的娃在废寝忘食地工作,他们深深地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到英语,曾有两三年的时间,因为下路村还是泥巴路,外面的英语教师不会骑摩托车,村民轮流到兄弟学校载英语老师到下路小学上课。
一颗爱心
温暖大山孩子心田
早期的下路村是个贫困村,很多家庭人口多、收入少,每到开学,交不起学费是常有的事。为了让学生有书读,黄金德总是先帮忙垫付学费,家长过后再慢慢还。
“再穷也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黄金德说,在他执教期间,没有让一个孩子中途辍学。
“当年黄老师帮我们垫付学费用的是他那微薄的工资,记得有次实在不够,他索性把家里养了很久的一头猪给宰了换钱,才能让我们有学上。”已毕业的学生邹烛安回忆说。
“山区不像城市,孩子上学都是自己走路到学校,最远的三四公里,如果村里没有学校了,他们就得走路到20公里外的镇中心学校上学。”黄金德强调说。
“下路村学生少,我们曾考虑过撤并教学点,并到学习条件更好的学校去,可学生们不想走,他们宁愿在山区学校读书,因为学校有黄金德老师,大家都相信他,认可他。”县教育局局长陈清金说,“30多年来,在相应学龄段,全村没有一位学生到外校就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前,我的爸妈经常外出不在家,是黄老师接我上学,帮我带饭,生病了带我看医生,鼓励我认真学习,真的特别感谢他”。已毕业的学生邹燕秋说。
“每次黄老师到家里,总能虚心倾听我们的心声,耐心地跟我们探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就像朋友一样,感觉很贴心。”村民邹金印说。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尽到职责,让更多的山乡孩子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黄金德谦虚地说。
“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不能离开。”黄老师的儿子曾想接他到市区生活,他斩钉截铁地拒绝。
☉陈佳平 黄阿彬 黄建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