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海船,驶外江,四五六月讨大冬哩讨大冬;海边女人不怕苦,赶早赶晚不放松;捕来尧仔、红瓜、鳁仔、白带、小管仔甲吧哴,换来胭脂香粉甲唇红,抹甲一身香贡贡甲贡贡香,亲像出水莲花水当当;害死讨海阿兄目睭扒甲金金金,看甲像憨人啊像憨人。”前不久,东山县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汇报演出在县人民会堂举行,敦和赈助协会天华音乐社选送的歌伴舞《东山渔歌》领唱游玉娥的表演特别引人注目。她唱演结合,举手投足间,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海边女人形象在舞台上活灵活现;而风趣的演唱又将海边女人爱漂亮会打扮,引来“讨海阿兄”的欣羡这一剧情诠释得惟妙惟肖。
启蒙源自“东山歌册”
游玉娥出生在东山县城关镇一个贫穷的渔民家庭,身体多病的父亲经常不能下海捕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游玉娥在年纪很小时,就像《红灯记》里李玉和唱的那样天天“提篮小卖”,走遍铜陵海边、街头小巷卖小吃,赚钱帮补家用,和姐姐一起撑起家庭经济重担,因此失去进学校受教育的机会。幸运的是,她的祖母李翠梅、母亲林端都是民间歌手。没有外出卖东西时,她就在家和祖母、母亲一起,一边织渔网,一边听她们唱歌册。灵巧的游玉娥不但学会了唱歌册的曲调,还掌握了歌册中的文字。游玉娥说,她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就是“东山歌册”。
出色的歌喉、娴熟的演唱,游玉娥13岁时已是街坊邻居喜爱的小歌手。码头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美玉“伯乐相马”,招她入街道绣花班学习绣花。后游玉娥到街道幼儿班当教师,为多赚钱回家,晚上她还兼职到城关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的两个夜校文化班教唱歌。那段日子,游玉娥过得很辛苦,但她在上音乐课中提高了音乐素养,养成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她举例说,当时城关第二小学和第三小学距离很远,为了上课不迟到,在第二小学夜校上好第一节音乐课后,马上快步跑到第三小学夜校接着上音乐课。每次都跑得气喘吁吁,但从来没有迟到。1986年,游玉娥获得东山县“珊瑚杯”声乐比赛民族唱法二等奖。
结缘芗剧崭露头角
游玉娥与芗剧结缘,纯属偶然。她在码头社区工作期间,经常到社区的芗剧班帮忙做一些杂务,时间一长,对芗剧产生兴趣。当时社区芗剧班演出的都是一些传统剧目中的片段,情节较简单,唱词也好记,耳濡目染,游玉娥不但学会唱芗剧曲调,连演员的台位、动作也熟记在心。有一天,社区芗剧班要排练《梁山伯与祝英台》,女主角因故缺席,眼看排练无法进行,游玉娥自告奋勇,要顶替女主角排练。芗剧班教戏先生早就耳闻游玉娥有一副好嗓子,便让她下场试演。没想到,初次踏入芗剧门槛的游玉娥不但唱起戏文来字正腔圆,动作也有板有眼,虽然显得生疏,却都能跟得上趟,让剧组所有人大吃一惊。教戏先生动员游玉娥参加芗剧班,培养她成为芗剧班的顶梁柱。从此,游玉娥经常跟着社区芗剧班到各地演出,成为名角,连漳州芗剧团团长都来挖角,要将她招入漳州芗剧团。街道芗剧团后因故解散,几年后,游玉娥发起民间业余芗剧班,将昔日的戏班成员组织起来,并带十多个年轻学员学习芗剧。
呼唤创新践履躬行
会唱歌册,会演芗剧,还在声乐比赛中得奖,荣誉并未让游玉娥裹足不前,她的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创新。她认为,传统文化受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有一些东西已难于适应时代需求,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
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厦门卫视《闽南走透透》栏目组在东山县铜陵镇西门兜举办大型综艺巡演活动,游玉娥应邀登台演唱新编“东山歌册”《寡妇村》片段,她大胆打破传统,第一次将节奏平缓的“东山歌册”曲调进行改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12年,她作为主唱参加东山县图书馆、县实验小学歌册传习中心联合表演队,在福建省第四届曲艺节演唱“东山歌册”《东山十八景》,其富有特色的表演和亮丽的歌喉征服了评委,使该节目获得福建省第四届曲艺节三等奖。近日,东山县有关部门要举办一场文艺晚会,邀请她出一个节目,她巧妙地将芗剧曲调融入新编“东山歌册”《歌唱东山旅游岛》,并对演唱方法和表演动作进行创新。 (黄炳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