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何 更“虔和”了
一条穿村而过的国道是发展的大动脉;一条绕村蜿蜒的港后溪是灵性之所在。然而,不同的车流与水流却见证了前何村的沧桑与虔和。
据史载,前何又名靖和(闽南话谐音),全村皆姓何。始祖思慎公,早时居住在浦邑(漳浦)南溪何浔(官浔)下宗,于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抵达铜山岛(东山),观其地有鱼盐之利,就占卜定宅居住在这里,签曰靖和,是为靖和(前何)始祖。
虽然人均只有3分地,但1万多公亩盐田、5000多公亩滩涂却让前何村充满了蓝色的希望。耕海牧渔,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华乌塘鳢养殖基地;菊花江蓠试养成功,为东山鲍鱼“无脚”闯神州奠定坚实基础;泥蚶、对虾、海蟹远近闻名,成为村民创收的多种手段……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楼房高起来了,轿车多起来了……然而,交通事故也多了,环境也变差了,村民的思维也落后了。怎么办呢?
以宜居环境建设、“两违”综合治理和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前何村集思广益,设立群众工作站、和谐乡村促进会,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决心打好“翻身战”。
走“道路交通安全门径”、赏“道路交通安全漫画角”、阅“道路交通安全法典”,村中重要地段开辟出“道安主题公园”成为村民闲暇休憩、节庆活动和日常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广场。道路节点设置了防护栏、减速带、警示标志,爱心人士志愿争当交通安全劝导员,进村入户宣传交通安全。道路顺畅了,事故减少了,前何村也成为“全国文明交通示范村”。
港后溪片区曾是前何村通江达海,最有灵性的地方。但是,历年遗留下来的100多个猪圈、旱厕使之成为全村最脏、最乱、最臭的地方,也是群众诟病的话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