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分方案曝光 围观53年前"寡妇村"如何"分红"
12月6日,东山县文化发展研究会老黄向笔者展示了一张难得一见的东山县铜砵大队1961年度预分方案,透过这张泛黄、比A4纸略大的油印表格,当年“寡妇村”的“分红”情况一目了然。
1961年12月13日油印的这张预分方案表默默地述说当年铜砵村的生产生活情况。方案表分为收入、支出、分配三大部分。在收入部分中,分为农业收入、水产品收入、副业收入、畜牧收入、林果收入、壳灰收入和其他收入。
从方案表可以看出,当年这个300来户的村子因地制宜,除了种植稻谷、地瓜、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花生、豌豆、甘蔗、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在水产品收入方面,可知当时有淡水养殖以及驶缯拖网、闸箔等传统的海洋捕捞。畜牧收入方面有养猪、养鸭。可见农村实行“大集体”的年代,铜砵村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从表格中知道,铜砵大队每个工分值为0.55元,在看一场电影0.12元、理一次头发0.20元的年代,可说是收入不低。
特别是农村未实行改革前,该大队就采取生产搞承包的形式,从表格中“小队三包”、“小队包鸭本”等项目便可窥斑见豹。通过这张预分方案表,人们还可以了解当时东山岛农作物的收购价格,如每市斤花生0.21元、马豆0.17元、小麦0.13元、稻谷0.08元等等。此外,大队按收入4%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按收入2%提取,还有上缴农业税、特产税等都在预分方案表中体现。
现在看来,上世纪60年代初,铜砵村生产能够发展得这么好,与时任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创造性地把“敌伪家属”改成“兵灾家属”,善待去台人员家属,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关。“这张预分方案表是我的一位好友整理他父亲旧物时,在笔记本中翻找出来的。”黄先生说,“它的主人是当年经常下乡到铜砵村的干部。53年了,别看薄薄一张纸,承载的历史信息还真不少呢。”(林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