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家乡建起纪念父母的“吉云楼” 燕白峯—— 乡愁孝德令人动容
“双亲大人,不孝儿老三来看望你俩了!”11月4日上午,在东山岛铜陵镇开兴路的“吉云楼”,84岁的老台胞燕白峯专程把从台湾带来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书写的“慈晖永怀”金字横匾,悬挂在“慈恩堂”母亲的肖像上方;接着,他又带领兄弟姐妹等亲人20多人上山,在父母亲的坟墓前祭拜。
燕白峯童名蔡有文,出生于铜陵镇码头街一个贫困家庭,在同胞兄弟姐妹12人(六男六女)中排行老三。 1950年5月10日东山岛解放前夕,18岁的燕白峯被抓壮丁关进祠堂。即将离别去台湾的那个清早,他在南门码头含泪告别前来送行的母亲及姐妹。母亲哭天喊地,心如刀割。
燕白峯从部队退役后定居台湾基隆市安乐区,曾当过台北警备司令部文书、新闻记者、基隆市政府顾问。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天生聪明,痴迷书法艺术,刻苦钻研,在台湾素有“工会界才子”的美誉,尤其是一手书法令人称羡。燕白峯曾成立基隆市裱褙工会、创办翰林书画艺术中心等,长期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奔走,多次带领台湾佛教界、文化界、裱褙职业工会界等人员前来大陆开展交流活动。
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燕白峯非常关爱东山县的文化事业建设。2006年,当他获知“东山歌册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捐资支持铜陵镇码头社区先后创办“歌册俱乐部”、“歌册传习所”和开展文娱活动。
燕白峯在台湾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养育一男四女,曾被评为基隆市“模范父亲”。可是,在一道海峡藩篱阻隔、音信全无的30年间,他日夜牵挂的还是家乡的亲人。多少次,他梦见父母一声声呜咽唤儿归,却只闻海峡西岸涛声回音。因思亲心切,在海峡两岸尚未开放探亲的1983年10月,燕白峯辗转外国乘飞机入境厦门,连夜赶回铜陵镇,跪拜在母亲陈苏云膝下。悲喜交集、满脸泪水的母子拥抱痛哭。听说父亲积劳成疾,早在1961年66岁时逝世,燕白峯放声大哭。然而,令他欣慰的是母亲福体安康,兄弟姐妹都建立了家庭。此后,他多次回乡看望母亲,两岸来去匆匆。燕白峯决定携老母亲到台湾身边过上美好的晚年。可是,因老母亲年老行动不便等一直无法成行。
1997年5月中旬的一天,惊悉95岁的母亲突发心脏病逝世,燕白峯携全家人赶来铜陵镇奔丧,回台后又设灵堂公祭,并读祭文哭诉其母不畏艰难困苦,抚育12个子女成人,声句催人泪下,令参加公祭的台湾700多名各界人士无不感动。
“我的人生有两大憾事:一是对父亲生前不能尽孝,逝世不能送终;二是要带母亲去台湾享清福没能实现。”燕白峯深情地说,至今母亲音容历历在目。为了纪念父亲蔡吉、母亲陈苏云,10多年前他选择在铜陵镇演武街开兴路投建一幢楼房,各取父母亲名字中的后一字,取名为“吉云楼”,并将第六层楼作为悼念父母的“慈恩堂”,中间悬挂其母亲肖像,左右为燕白峯书写的“慈晖福田宗祖种,恩泽心地子孙耕”对联。他的好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被燕白峯的乡愁孝德所感动,今年8月两人再会面时,连战特地为他的“慈恩堂”书写了“慈晖永怀”的横匾。(漳州新闻网 昂谢汉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