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名臣蔡世远题匾
10月14日,笔者在东山铜陵镇铜陵顶街一座古厝中看到一方镏金木质匾额,经考证为漳浦清初名臣、三帝师之一蔡世远所题。
这方镏金木质匾额高56厘米,宽187厘米,左上角有点残缺,右边两行小字为“恭赠诰封夫人陈嫂夫人节操”,中间为“松心永茂”四个大字,右边题款为“经筵讲官礼部尚书加赠太傅夫弟世远题”。
查阅史料,匾额上题名“世远”,为漳浦清初名臣、三帝师之一蔡世远(1681-1734)。蔡世远为清初教育家,他继承二程和朱熹的唯心主义观点,又深入研究周敦颐等名家学问,成为“闽学派”的重要人物,康熙年间曾主持鳌峰书院。雍正初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六年迁礼部侍郎,同时任经筵讲官,专心辅导皇子学习。雍正皇帝称赞他讲学“用心得体”,在《制词》中说他“谈经禁近,朕心沃讲论之勤;晋秩容台,邦礼籍寅清之重。”他心地纯正,乐于行善。康熙年间听说漳泉二州闹饥荒,亲自向浙江的同乡借款、劝捐,买米数千担,又请浙江巡抚放宽口禁,将粮食由海上运回漳泉,平价卖给百姓,救人无数,而自己却生活贫困,以至于死后家属无力发丧,由皇帝赐白银500两,诸皇子送白银300两,才得以将灵柩运回漳浦安葬。蔡世远死后,乾隆皇帝赠他礼部尚书,赐谥“文勤”,后加赠“太傅”。
据古厝主人陈成昌介绍,清朝末年,这座古厝原主人因子弟升大官,举家迁移到外地。陈成昌的祖父花3000两白银向其购来时,这方匾额就立在大厅中堂上方,为古厝原主人所有,以致陈成昌至今不知这方匾额的来历。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陈成昌的家人怕因匾额受连累,用灰土将上面的字遮盖起来,并藏到阁楼上,总算将宝贵的匾额保存下来。(漳州新闻网 黄炳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