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杰(左)准备出海
太阳刚落下西山,晚霞挂在天边。蔚蓝的南门湾海上,一艘小木船载着渔网,飞快地在海湾浅水处画了一个半圆。撒下渔网,沙滩上的人用腰绡拉着网绳、分成两边,倒退着将海中渔网拉上岸,将活蹦乱跳的鱼儿“搬”上沙滩。
这就是东山岛的“搬网”,一种有500年历史、至今保留着古老“原生态”的近海捕鱼作业。
搬网看起来很简单:搬网使用的渔网约150米长,渔网的上纲系着塑料浮标,下纲系着陶土烧制的环形重物,使渔网在海中一直保持竖立张开的状态。网体两边前端的木棍各连接14-15条30米长的网绳。下网捕鱼时,先把一边的网绳固定在海边沙滩上,俗叫“站山”。接着以4支木桨为动力的小船载着渔网和网绳下海,小船边向前进,边向海里按顺序撒下网绳—渔网—网绳,绕一大圈后回到海边沙滩上,岸上的人(俗叫“落艚”)接过另一边的网绳后,两边的渔民就可以用腰绡上的绳扣扣住网绳,倒退着脚步把撒在海里的渔网慢慢拖曳上沙滩,完成作业。一艚搬网的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由一个叫“长年”的有经验的老渔民指挥作业。
昨日,笔者在南门湾搬网艚找到“长年”黄阿杰,听他讲述“搬网”的故事。
“长年”善“和众” 搬前账先清
今年55岁的黄阿杰是东山岛搬网艚为数不多的年轻“长年”。他从10岁就开始参加搬网,至今有45年搬网历程。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早年间,跟随老一辈“长年”福生、福源等人搬网时,黄阿杰一直留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时间一长,渐渐掌握“观水色”、“算潮水”、“看鱼情”,学会如何做一个好“长年”。黄阿杰说,要当一个好“长年”,不但眼力要好、技术要精、还要公平,能“和众”,让伙计们信服,愿意跟着你搬网。
搬网一般傍晚开始。黄阿杰每天提早到海边,先检查网具、绳索和其他用具。如发现渔网破损,要及时将网补好,才不会耽误出海。黄阿杰的祖父黄斌、父亲黄水宝都是本地有名的补网师傅,家传的技艺派上了用场。
等到搬网的伙计到齐了,要将大家最关心的前一天卖鱼的账目公布,将钱分到各位伙计口袋中。在担任“长年”期间,他都坚持账目隔天结清,账目全部公开、透明,不占伙计一点便宜,所以几年来和大伙合作很愉快。
算清账目后,黄阿杰就静静坐在沙滩上观察海面水色,等候撒网时机一到,指挥伙计们推船下海、出海撒网、上岸拉网。在出海的船上,黄阿杰划的是“尾桨”(掌舵人),掌控着小船的航向。在岸上,他和伙计一起拉网绳、一起抬渔网,不分彼此。等到鱼儿“搬”上岸,他又是掌称出售鲜鱼的“头手”,分派任务的指挥员。